兴趣是一种内部动力,一个孩子如果对他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学起来就会精神愉快,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如果没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不但不能开发孩子的智力,反而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甚至会把这种厌恶情绪转移到其他的学习活动中去。

试想,如在孩子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在全神贯注地挑孩子的毛病。幼儿每舞蹈一段,老师就气愤地指责:“又错了。”再舞一段,老师又迫不及待的吼道:“耳朵和眼睛长到哪里去了!”假如这种痛斥一直伴随着幼儿舞蹈的过程,孩子怎能对舞蹈感兴趣?

因此,为了培养孩子们对学习舞蹈的兴趣,广大老师“寓教于趣”的方法。初学舞蹈,孩子的年龄尚小,往往学了一会儿就会感到厌烦。针对这一情况,老师以“学习兴趣是无价之宝”为宗旨,在老师眼里它胜过任何学习成绩。如引导少儿通过想象,创造用动作将力度的起伏表现出来,如表现大海波浪、风中柳树、飘动的气球……也许有的动作不一定使成人满意,但这样的教学强调对少儿“学”研究。它不单纯追求“成品”掌握的效果,是重在追求教学过程中少儿自身方面的反映。

教学过程是体现少儿知、情、意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少儿掌握知识技能知识活动的过程。抓住学习过程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每个少儿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少儿知识、智能和个性的培养。很可能在一二个活动的短时间内不能马上见效,但对少儿是起着潜在而长远的影响,是着眼于少儿的未来。

在这样的教学关系中,教师和少儿的关系,从教师决定一切转变为少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间的作用是双向的、循环的,充分发挥少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往的教学即使是教师采用启发式提问,但最后少儿还得服从于教师的意思,虽然少儿对音乐有兴趣,可在学习过程中总处于被动情绪之中。现在重视提供材料创设环境,教学活动中少儿在教师组织引导下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不仅建立在尊重少儿内在的独立和健康成长的基础上,而且还为少儿未来着想,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方法、独立见解、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