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读书的好处也是人人皆知。但是,为什么国人的读书量却如此之少呢?

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全民阅读调查,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5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除了人均阅读量较低外,另一个让人忧虑的倾向是“功利性和实用性突出”。据统计,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材、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书籍。

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市中小学对阅读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视,提倡孩子多读好书。这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件乐事。但是,家庭教育也同样重要,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环境的熏陶,身为家长的你阅读吗?

儿童阅读问题 阅读快餐化

建议 少读漫画玄幻,多读经典名著

孩子能静下来读书当然是好事,但孩子在读什么书,这一点家长也同样应该关注。赵欣欣告诉记者,“儿童阅读的一大问题是阅读快餐化,这让人很担忧。”比起经典名著,孩子们更爱看漫画、玄幻、穿越类的书,这类书并不是不能看,但要适度。漫画在思维上是跳跃的,不像文字有连贯性;穿越玄幻类的书读多了,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写出来的作文云山雾罩,甚至影响孩子的精神世界。

如果把经典名著比做主食,那么这类书籍就是辅食和零食。但是快餐类的书籍的确更吸引孩子,所以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建议孩子们多读中外经典名著、人物传记、科普类图书、名家散文、经典童话等。

儿童阅读问题 阅读功利化

建议 每天让孩子读半小时“闲书”

虽然很多家长知道读书的好处,但是当孩子到了小学高年段或升入初中后,家长的关注点转移到了“分数”上,往往会淡化读书,甚至不允许孩子读课外书,只能读教辅书及和中考相关的必读书目,认为所有的课外书都是“闲书”。这也是儿童阅读的一大问题。

杨旭华告诉记者,语文学科的规律就是要多读、多背、多写、多悟、多改,需要漫长的培养和提升,而多读好书绝对是文学素养内涵式的发展。因此,从长期来看,禁止孩子读课外书并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不如每天拿出半小时的时间,让孩子读读自己喜欢的经典名著。

至于有些家长提出的“中小学生是否适合阅读关于情感书籍”的问题,杨旭华认为,这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而定,很多经典名著虽然有关情感,但仍适合孩子阅读,比如《简·爱》等,而且,孩子在阅读这些书籍时关注的往往不是情感而是其他,孩子的视角和成人并不相同。但是,需要提醒家长的是,有些书籍关于情爱的描写过于细腻,属于限制级的,的确不适合孩子阅读。

延伸阅读

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成为教师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中小学生需要培养的一种阅读能力。

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日常我们阅读的作品大多都是连续性文本,如诗歌、散文、小说、剧本、论文、政史地课文等。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运用文字、符号、图像等多种媒体,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读起来趣味性强。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

赵欣欣介绍说,大部分孩子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有待提高,很多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图表类的文字都是一掠而过。因此,建议孩子们多读科普类图书、自然科学类的书籍,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不过,非连续文本也有缺点:信息呈现方式多样,读起来比连续性文本要难,信息“碎片化”等,因此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同时要关注相关内容的连续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