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色彩知识中红色使人联想到阳光、火焰,所以感觉温暖,又可联想到红十字,鲜血、闪电,感觉到危险。蓝色使人联想到大海、蓝天、夜空、冰雪,感觉到辽阔、寒冷。学生经过联想后产生的概念,既明确又深刻,绘画时就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情感,平时,只要我们经常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学生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其结果便是创造。

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进入小学以后,就意味着他们无拘无束的“幼儿绘画”时期已告结束,从此走上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规范”的道路。等他们读完九年,透视、色彩、明暗、构图及中国画的线条、色墨,可说已包览无遗,按理学生创作水平跟知识、技法的增长应同步上升。然而不少学生却是相反,他们对“创作”随着年岁增大反而越来越怕,低幼时期的那种毫无顾忌的“胆量”丧失殆尽,这个中原委很难用别的理由来解释,它完全应归结于我们课堂教学的失误,是我们教学中没有调度好“导”与“创”的关系所致。其中有凡绘画就一“临”到底完全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的,也有凡创作就“大胆放手”教师只三言两语就袖手旁观,放手让学生“一创到底”的。模仿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要的。但模仿却不应成为教学的终结,永远的模仿就意味着停步不前。后者的结果则导致学生无论是构思还是技法,始终步“低幼形象”的轨迹而行,很少有新的突破。

如果教师在每次创作活动中,充分认识到“导”的必要性,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用各种不同的构思(常用前届学生的优秀作业)来启示学生,作为他们在暗中摸索的指路灯,让他们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扩散成新的构思,几乎人人都会有新于范画的构思跃然纸上。

教学中经常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当提完作业要求之后,总有许多学生争着问:“还能不能加点别的?”或者“我这样画可以吗?”“我想用这种颜色行不行?”我总是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可以试一试,不要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在谈及美术创作时,我给学生讲过一个看来的小故事:有人问一个著名演员:“为什么你的表演总是那么新颖深刻?”演员说:“导演的一句话启发了我永远不要用你想到的前三种方法表现”。因为最先冒出来的想法往往是人人都容易想到的,而好的艺术品则往往以独特来抓住人的眼睛与心灵,引发观者的共鸣,要“敢于与众不同”。

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和遵循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发展规律,按照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并重,形成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给学生以自由的发展空间。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