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外国电视剧片断,剧中一位幼儿园女教师教孩子们画想象画。其中一位女孩交上一张白纸。老师问:“你怎么没画”?“我画了”,教师又问:“画的什么?”她说:“我想到大海好大好大的海,纸上放不下去。海里有一条鱼,好小好小的鱼,小到看不见了,所以……”

读了这篇文章,我获益匪浅。技能训练在美术教学中几乎贯穿始终,谁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人们往往过多的注重造型本身的技能,如构图、比例、透视、色彩、明暗等。过多的强调了绘画、工艺等形式的步骤及其表现效果,而忽略了比技能更为重要的智力因素,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这篇文章提醒我们,美术教育过程的实施,是培养具有创造个性的人才。对于学生来讲,我想重要的不是绘画的结果,而在于“想象”的过程。固然,这个女孩什么都没有画,但她却真的展开了想象,至于表现空白,那是能力问题。孩子之所以能够见我们所不能见,想我们所不能想,做我们所不能做,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世俗成见的污染,没有条条框框的禁锢,因而能够借助幻想的翅膀,飞越大海、蓝天,乃至无边的宇宙,创造奇丽无比的世界。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固然重要,但我们如果不顾学生主体的智能,一味的追求表面效果,用一般的思维习惯去批评她们的话,那么,无形中就扼杀了少儿的天资、个性及其创造力。

由此可见,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该成为帮助学生开发智力的有力的原动力,教师要细心正确的引导学生去观察、思维,及时发现学生的创造性萌动,留给学生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充分显露其艺术个性和才华,使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一、创造发散思维的空间

我认为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教师应从单一写实的教学方法向多样化教学方法转变,既采用启发式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断启发他们的艺术想象力,这样学生的创造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想象的源泉才不会枯竭和泯灭。

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去设想,比数量,看谁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如二年级《形的想象——圆》一课,先让学生大胆的想象出各种不同的圆形物,再根据其中一种联想一张完整的画。学生举出了如太阳、西瓜、帽子、脑袋等十几种圆形物的例子,其中以西瓜为主联想了好多画面,如:买卖西瓜、家人一起吃西瓜、种西瓜、摘西瓜等。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毫无顾忌的画所见、所想、所感受,充分发挥了想象力。

又如:色彩知识中红色使人联想到阳光、火焰,所以感觉温暖,又可联想到红十字,鲜血、闪电,感觉到危险。蓝色使人联想到大海、蓝天、夜空、冰雪,感觉到辽阔、寒冷。学生经过联想后产生的概念,既明确又深刻,绘画时就敢于用多种手法表现事物,表现内心情感,平时,只要我们经常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学生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其结果便是创造。

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进入小学以后,就意味着他们无拘无束的“幼儿绘画”时期已告结束,从此走上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规范”的道路。等他们读完九年,透视、色彩、明暗、构图及中国画的线条、色墨,可说已包览无遗,按理学生创作水平跟知识、技法的增长应同步上升。然而不少学生却是相反,他们对“创作”随着年岁增大反而越来越怕,低幼时期的那种毫无顾忌的“胆量”丧失殆尽,这个中原委很难用别的理由来解释,它完全应归结于我们课堂教学的失误,是我们教学中没有调度好“导”与“创”的关系所致。其中有凡绘画就一“临”到底完全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的,也有凡创作就“大胆放手”教师只三言两语就袖手旁观,放手让学生“一创到底”的。模仿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要的。但模仿却不应成为教学的终结,永远的模仿就意味着停步不前。后者的结果则导致学生无论是构思还是技法,始终步“低幼形象”的轨迹而行,很少有新的突破。

如果教师在每次创作活动中,充分认识到“导”的必要性,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用各种不同的构思(常用前届学生的优秀作业)来启示学生,作为他们在暗中摸索的指路灯,让他们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扩散成新的构思,几乎人人都会有新于范画的构思跃然纸上。

教学中经常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当提完作业要求之后,总有许多学生争着问:“还能不能加点别的?”或者“我这样画可以吗?”“我想用这种颜色行不行?”我总是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可以试一试,不要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在谈及美术创作时,我给学生讲过一个看来的小故事:有人问一个著名演员:“为什么你的表演总是那么新颖深刻?”演员说:“导演的一句话启发了我永远不要用你想到的前三种方法表现”。因为最先冒出来的想法往往是人人都容易想到的,而好的艺术品则往往以独特来抓住人的眼睛与心灵,引发观者的共鸣,要“敢于与众不同”。

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和遵循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发展规律,按照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并重,形成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给学生以自由的发展空间。

三、更正学生的思维观念

在学生中,常见的错误思维习惯有①画得像、准确才算美;②片面的认为干净、整齐、规则便是美。这些框框根本不属于美术普遍性规律的范畴,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表现力。就算涉及到一些规律,我们也不能把学生置于森严的理性与严密的逻辑管理状态下。否则,生命的创造欲望和创作力便无法外澎湃。所以,我们首先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永久的概论,崔子范说:“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创造不等于绝对规则与准确,生动比准确更有价值。因此,美术课中,我们一方面尽量多开展简易写生活动课,生动第一,准确第二,另一方面尽最大努力运用实物、幻灯、范画、音像设备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灵感。为其创造表现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四、让学生轻松自由无掬无束地作画

自由轻松地绘画既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多彩的想象,引导他们积极地进行创造。如此,可以防止学生陷入纯技巧表现的狭窄空间而不至于泯灭创造个性,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萌发想象,可是我们有些家长和老师往往忽视了这方面条件的创造,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怪”想法和“奇异”的作品,他们很少去加以正确引导,有的只是压制、干涉甚至是抹杀。有的只是以自我为中心“改变”学生,“塑造”学生,我们应该看到,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是现代美术教育成功的决定因素,同时,还应看到,大多学生对自己的画,总认为是美的,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但是由于他们的艺术秉赋,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不尽相同,作画时必然出现多样的表现方法,甚至有千奇百怪的想法,真实自然地流露在画面上,有时我们也难以理解,但这时,我们不能轻易否定,要从中进行必要的引导,鼓励和启发他们自信地去画想画的东西,画他们感受最深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样,一种轻松自由的作画,氛围就建立起来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学生的支持者、权威者,又成为他们可以依赖的朋友。

老师的教育融化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之中,我们的美术教育不应成为束缚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紧箍咒,所以我说,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