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们的语文能力是习得的,而语文能力的习得无一不是从感悟开始。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反复感悟,学生才会从中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形成了良好的语文素质。

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我摈弃了烦琐分析的套路,在“强化诵读,注重感悟”方面做了一些大胆探索。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老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师读完后.同学们禁不住鼓起掌来

师:怎么样?

生:好!

师:请像老师一样读。

学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老师不时地进行表扬

评:课文内容怎么才能懂?反复诵读才能懂,所谓“披文以人情”。诵读得充分,才能感悟得深切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

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起来。

生:(*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

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

师:杂草野蛮不野蛮? (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师: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

师:各位“杂草”请回去。 (笑声

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者巧妙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强调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教师导得得法,学生才能悟得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