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不”是一种能力,不会说“不”的孩子父母更需要担心。

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一个“我”。当孩子开始有“我”的意识时,就会开始说“不”。对此父母应该高兴。没错,我们的孩子长大了。

孩子自我意识发展之后,很快他们发现,自己好像是该做点什么了。用说“不”表达自己的意志,对父母的安排进行反抗,对孩子而言是种宝贵的新本领。面对孩子说“不”和叛逆行为,不少父母一边觉得有趣,一边感到无奈。

这个时候,父母们首先需要做的是转变观念:孩子说“不”,没有看起来那么糟糕;说“不”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会。一旦开始说“不”,就意味着明确内心的界线,坚定地拒绝别人,向这个世界传递出一个信号:我懂得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有自己的需要、期待、权衡和选择。

一个看起来特别随和、稍有点腼腆的女生,她告诉我,自己在宿舍里总觉得很累,每个人请她帮忙的时候,她觉得无力拒绝。可是实在精力有限,有时候不免让其中一方生气,自己还很内疚,内心里总希望能够让每一个人都满意。比如同学甲喊她陪着去补习,同学乙喊她陪着去逛街,但是时间上有冲突,她就会因此而百般为难,不知道该如何让两人都满意。她说,“我很累,可就是做不到拒绝别人,我怎么了?”

不过,等我们聊到她的小时候,一切似乎就开始明了了:

我是姐姐。被父母从小教育要让着弟弟。弟弟欺负我,我要申诉,要反抗,父母仍然说,让着弟弟吧,他小你那么多。于是,我习惯了忍让。

我们不会说“不”,因为我们从小被教育不要说不,尤其在中国,谦让、助人等是传统美德,“不”是一个不礼貌的词。长期被这样要求长大的孩子,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别人的控制、压力、要求。在别人真的有需要时,他们又不知道是否该说好。甚至他们对坏事也不能够直接说不。他们以为,一旦跟别人说不了,就会破坏他们与对方之间的关系。即使内心不满,仍然勉强服从。

有时候,压力是别人给的,更多时候,压力在他们自己的内心。在这些人眼里,人际交往是一种负担。这些问题的症结,许多都能追溯到小时候。孩子在叛逆、自我意识发展的时候,父母给予的是打压、控制,脆弱的孩子便极易将父母的这种控制,内化到了自己的意识当中。他们会觉得说“不”全都是不对的。于是,他们长大为缺乏说“不”能力的成人,并且有一天也会为人父母。

要命的是,这些不懂得说不的父母,往往还会养出自私的孩子。因为他们不懂得对孩子的所有需求说不,无法培养孩子的欲望延迟满足。孩子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惹出问题的时候,有父母兜着。问题都和自己无关,那么他们就没有机会去练习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说 “不”,是一种能力。只会顺从或屈服的孩子,一定将来在社会上生存过程中,缺少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线,甚至无法拒绝别人。孩子成年后很可能成为我们眼中的 “老好人”。美国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认为,难以对别人说“不”的人,这种过分的友善是一种病理状态。所以,家长一味的否认孩子说“不”的权力,对孩子的发展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