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心理起源于主体对与客体的动作。个体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正是通过动作对客体逐渐适应的过程, 即:智慧或智力是动作发展的产物。 动作发展在儿童早期成长中的作用显而易见,运动也并非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会让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是“四肢健康头脑聪慧”。那么,作为父母就十分有必要从小重视孩子的运动锻炼了。

因为运动是最锻炼人的意志品质的,而在运动中习得的技能和掌握的能力也会迁移和影响到个体生活的其他方面;运动不足,感统失调,同样会影响他在生活中的表现。

儿童动作的发展会遵循一定的发展模式,比如婴儿先会抬头,然后俯卧,坐,爬,站,行走。

儿童动作能力的发展大致按下列顺序:头部活动,躯干活动,起坐,大小便控制,手臂活动,脚部活动及手指活动。作为人类特点之一的手的动作发展,在儿童智慧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儿童从出生后大约三四个月起,就会有一些不经意抚摸的动作,到了五六个月,就逐渐学会了抓握动作。在抓握动作中,逐步形成了眼和手的协调,也就是视觉和触觉的协调运动。也是儿童在后期的视动统合训练。

爬行可大致分:匍匐爬行,跪腿爬行,熊爬,毛毛虫爬行等。

1、匍匐爬行。儿童以腹部为支点,前臂触地,将躯体向前拉。双腿也可以交替或一起运动。要进行此项训练的前提条件是儿童不抗拒俯卧位,抬头90°,胸部能离开床面。

训练方法:儿童俯卧位,在他前面放一个他喜欢的玩具,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推宝宝的脚让他向前够玩具,或按照爬行运动模式移动他的双臂。

2、跪爬。此动作可前后爬行,也可左右爬行。手膝位爬行有助于发展双肩及双腿的力量,在爬的过程中对侧的交替模式有助于小儿童从爬向步行转化。

训练方法:儿童俯卧位,前臂支撑在地上,儿童躯干离开地面,使他呈手膝支撑位。家长也可以用一条大浴巾兜住较小儿童腹部及躯干,并提起浴巾两端,当小宝宝手膝支撑时,轻轻摇晃浴巾,逐渐减少将小儿提起的助力,使其达到四点支撑。在小宝宝面前1.5~1.8米处放一个吸引他的玩具或奶瓶并让他拿取,示范他用手爬行,推他的脚给以一定的助力或引导它的上肢。也可通过爬过大的物体如枕、卷起的毯子或大人的双腿等促进手膝位爬行的能力。爬行的练习可循序渐进,不要一次搞的太累。特别是开始时要通过帮助让他体验到成功,这样才能引起她的兴趣。在较小年龄段,在学会匍匐爬前,先表现向后倒着爬或转圈都是正常的发育过程。

3、毛毛虫爬行。让孩子身体贴近地面,双肘交叠,提臀驱膝,如毛毛虫一样向前爬行移动。

4、熊爬。动作要领:要求下肢伸直,从而使得臀部高于头部。

动作意义:加大上肢负荷,强化上肢稳定性;牵拉下肢后侧肌群,增强柔韧性。此动作可以前后爬行,也可以左右爬行。

爬行刺激脑干部位的前庭觉,孩子爬行的时候,身体位置比较低,所以想要获得更宽的视野就必须把头仰起,这个动作刚好能刺激到脑干部位前庭的位置,前庭感官也会因此较顺利地发展。比如,眼球会随着目标上下左右转动,从而锻炼到眼肌,这样孩子便能在三、四岁的时候发展出成熟的聚焦能力,将来才不容易出现写反字和跳行©字等视觉空间感不足的现象。相反的,如果孩子错过了爬行期或爬行不足,前庭觉就得不到很好的刺激,前庭器官也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在日后的学龄期便容易在视听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