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目标要求言简意赅。笔者认为,只有准确、全面和深刻地把握教学目标的本质要求,才能确保策略教学的有效到位,,本文试图结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之教学要求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发展性

数学策略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出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强弱。因此,解题策略的教学要求应随着学生数学知识的逐步积累和思维的不断发展而同步提高,体现教学的发展性 要求。

1.就策略的内容安排而言,要做到循序渐进

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极其丰富,必须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按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让学生逐步认识和掌握。课程目标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了侧重面不同的原则性要求,第一学段侧重于通过介绍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第二学段则侧重于让学生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如苏教版从第二学段开始每一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相对集中地介绍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水平,中年级侧重于掌握解决问题的辅助手段——列表法、画图法等,高年级侧重于学习一些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 枚举、倒推、替换、假设、转化等。

2.就策略的形成过程而言,要做到螺旋式上升

-一种解题策略并非靠解几道题或上一节课就能形成的,一般需经历渗透+认识+运用这一螺旋式』:升的过程。渗透阶段学生处于无意识的应用状态,认识阶段学生在理解策略的基础上,能有意识地应用策略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数学问题,而运用阶段学生能依据问题的具体特点,自觉运用相应的策略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比如“转化”的策略,苏教版安排在小学最后一个学期学习,其实之前的教学中已经进行了较多的渗透,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要用到“转化”,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也都要用到“转化”……因此,六年级下学期专题学习“转化”的策略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积累的经验,帮助理解

“转化”的本质特点:一是等值性,也就是说“转化”应该在不改变问题结论的前提下进行;二是变式性,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通过改变问题的呈现形式(如形状、表达方式等),以利于问题的解决。待学生认识“转化”的策略以后,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策略的应用水平。可见。解题策略的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靠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有目的的训练方能取得成效。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