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句话在我们中国已经流传了许久,我们的祖辈们以此教育后人遵守家规和国家的法律,以求得稳定、和谐。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常规”也当作了改革的对象,大家高举“尊重幼儿”“解放幼儿”的大旗,在活动室里孩子们叫喊声往往此起彼伏,教学活动中孩子们随意走动,有的甚至肆无忌惮的在地上打滚。教师也怨声载道:“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理,如果不管活动没有办法下去,如果管,又担心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到底应该怎样建立班规?建立后怎样执行?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

 一、教师要在开学处与同伴的教师、保育员、幼儿共同商量指定符合本班幼儿实际的常规培养条例,建立本学期班级常规培养计划,可以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或者将班规渗透在日常生活环节中。或者与幼儿共同讨论,建立一些通俗易懂的常规培养标记。

二、如果在班级常规上表现出比较混乱,教师首先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毕竟从成人这方面着手,更容易解决问题,千万不要怪罪孩子。另外,在设计班级环境的时候也要多花心思,充分考虑教室空间区域,减少幼儿混乱。每一个生活活动或者教学活动前向幼儿讲清要求及一些注意点。

三、灵活处理突发冲突。

案例:在孩子们陆续盥洗后,两位幼儿已经洗好手,而且这两位又是同一组的小朋友,因此,两人开始争抢排第一的位置,A小朋友用力拉B小朋友的衣服,自己的两只脚使劲地站到排头,B小朋友也不甘示弱,屏住位置不动摇,这时A小朋友没有力气推动B,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A小朋友大声地叫起来:“看,那里有张纸,老师说谁捡来扔到垃圾桶就奖一个五角星。”这下其他的孩子马上跑去捡,B小朋友也急急忙忙去捡了,等他回来时,A小朋友已经稳稳地站在第一的位置,这下B 小朋友着急了,使劲地拉A小朋友,可A 小朋友就大声地告诉老师:“老师,老师,他要抢前”。B小朋友什么话也不说一个劲地拉、推,两人各不相让。老师观察了一段时间后,看他们不能解决,就走过去了,并询问了当时的情况。老师于是对A小朋友说:“我们应该互相谦让的。”可是A小朋友说:“B小朋友不肯让给我,我为什么要让给他。”一句话,问得老师哑口无言。 相信大家在平时的日常管理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教师根据当时的情况再一次制定规则。像大班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们自己商量确定规则,如果想不出来教师可以引导,是否今天可以两人手拉手排第一或者两人都排最后等等。同时还可以请全体幼儿进行讨论,大家一起来评论怎样做最可取。

 四、在过失中引导幼儿学习。

案例:在一次下棋活动中两个好朋友为棋的摆放而争吵,最后,两人你打我,我推你,各不相让。于是请两位小朋友坐到一边,对他们说,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件事,如果没有达成协议,就不能离开这个位置。说完老师就走开了。刚开始两个孩子谁也不理谁,好长时间过去了,他们还没有相出办法。于是老师走过去,询问事情的经过,请两位孩子说说自己生气的原因并引导孩子说出了自己不对的地方,同时向对方道歉,事情由此解决了。其实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在规则制定后并不是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教师每碰到一次违规的事情后切不要妄断结论,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敏感的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教孩子在过失中学会成长。

 五、教师要遵守诺言。

有时教师无意中的承诺会使孩子牢记心中,往往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及在常规中的威信。因此,教师要学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说到就要做到。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有助于孩子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长大后做个遵纪守法的文明人。同时常规的建立是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保证,良好的常规管理可以缩短等待时间,大大减少孩子相互碰撞的机会,降低噪音污染。如上下楼有规矩,玩大型玩具是自觉排队,一个接一个,说话轻,走路轻,轻拿轻放,这样的常规,能使孩子可以在安静、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成为健康文明的人。

其实,班级的常规管理还离不开班级保育员,家长的配合。当孩子在园有一些不良的行为或者活动中总是不遵守规则时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如实的反馈并一起进行讨论寻找更好的教育方法。当孩子有一点的进步时要积极的表扬。使孩子觉得老师和家长还是非常认可他,没有排斥他的现象。

作为幼儿园的教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宽松”。自由是以规则为前提的,自由不是放任自流。尊重幼儿并不等于放纵幼儿,必要的规则是需要的。只是我们要把握一定的度,让孩子既能守规矩,又能放松地学习和游戏。当他律和自律相融合时,常规工作也不会像想象中那样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