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在寄宿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为此,叶委员建议,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寄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我省各级中等高等师范院校开办心理健康培训班,对现有寄宿学校的有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在寄宿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文体娱乐,让学生习惯、适应并喜欢学校的寄宿生活;寄宿学校教师也要真诚地关怀,充分地理解学生,贴近与寄宿生的心理距离,了解他们的情况,全方位与他们沟通,用深厚的情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定期走访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家长,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 和家长密切配合做好学生的心理干预和关怀,对父母远离的留守儿童要重视对监护人的培训和引导。

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也要改变将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解决学生“上学远”问题唯一出路的做法,认真对待低龄学生的心理发育特殊性。正如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强调, “调整中小学布局时,要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对条件尚不成熟的农村地区,要暂缓实施布局调整,自然环境不利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原则上暂不撤并……对已经完成布局调整的学校,要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寄宿条件,保障学生的学习生活。”

“过早地寄宿,违反了儿童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刚刚召开的政协陕西省十届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叶心适给目前在农村地区如火如荼的“撤点并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泼了一盆冷水。他认为,将寄宿制学校建设作为“撤点并校”后解决学生“上学远”问题唯一出路的做法,忽视了低龄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

过早寄宿致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叶心适委员认为,陕西“撤点并校”,建设寄宿制学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了教育的投资效益和学校的教育质量,但却使得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显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心智尚不完善,人格不够健全,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过早的寄宿,会引起学生身体和心理的诸多不适,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亲情关系的疏远,常常引发感情脆弱、焦虑自闭、自信心缺失、攻击性强等心理问题,过早地寄宿,违反了儿童教育的基本规律。

有专家在陕南、关中、陕北三个地区的部分农村寄宿制小学调研,研究结果显示: 陕西省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负面因子总分相对来说均较高,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0.53%,这个比例高于国内其它运用相同调查方法对一般小学生的调查结果。心理健康检出率较高的因子依次是恐怖、身体疾症、对人焦虑、学习焦虑、冲动等。其它因子如自责、过敏的检出率也不同程度存在。寄宿生活对学生的性格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学生在封闭式严格管理的寄宿制学校里无法适应,在性格上逐渐变得内向和封闭,27.8%的住宿生表示住校时会觉得孤独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