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能看到这样的场面:教师看似鼓励学生质疑,可最终,学生的疑问被教师预设的问题替代,并巧妙加以诱导,想方设法把学生诱骗、钳制到一条预设的情景中。活动结果往往成为知识的记忆,很少有学生自我意识的活动空间。究其原因,教师太追求教学的结论而忽略了学生真正探究学习的过程。然而,学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则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应如何学习呢?一些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铺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于重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们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的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极次要的地位。然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幼儿探究新知的过程和获得新知的体验。那么,教师怎么才能真正做到关注幼儿探究过程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呢?

一、 关注学生的表现

学生的表现有时只是一个细节,但是这些细节背后蕴藏的是他们最真实最原始的想法,教师如果能够关注到学生这些细节表现,然后根据这些情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有可能受到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沉与浮》的科学活动中,我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一个盛水的大盆,旁边还有一些辅助材料,如:牙膏皮、塑料瓶、易拉罐等等,先让学生猜想:“那些物品会沉,那些物品会浮”,学生会得出各种各样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在合作小组中对各种猜想进行验证,小朋友都很积极地投入活动。可是没过一会儿,我就发现:有一个孩子似乎对此不感兴趣,调皮地反其道而行之,老师说:“请小朋友看看有哪些东西浮在水面上呀?”他偏偏想方设法的把原本浮起来的东西给沉到水底。我想用眼神制止他的行为,可是这个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我问到:“你是怎么了?”没想到孩子站起来大声说:“这样做更有趣!”我心里一动:“是啊!让幼儿动动脑筋,想办法改变物体沉浮的方向不是更有挑战性?”我马上做出决定:“行,就按照你说的办!”接着,小朋友玩得更加带劲了。就这样,这堂课最后又掀起了一个高潮。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时关注幼儿的表现,时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激发幼儿探索新知的兴趣。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