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学习上有许多困难,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2.知道同情、尊重、帮助残疾人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情感:

1.体验残疾人的困难,同情残疾人的不幸。

2.愿意帮助残疾人。

行为:

1.遇到残疾人有困难,尽力帮助。

2.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助残活动。

3.不嘲笑、不戏弄残疾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照课程标准中“遵守公德”的有关要求编写的。本课与第8课同属“遵守公德”单元,本课主要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同情心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课题为《》“爱心”就是以同情、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残疾人,并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

教法建议:

1.由于学生对残疾人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没有感性认识,所以,建议本课教学要注重对残疾人的感情体验,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2.要找出残疾人的闪光点,让学生看到残疾人中的强者,使他们认识到残疾人照样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残疾人也是值得尊重的。

3.本课教学要扣住“社会公德”进行,把同情、帮助、关心、尊重残疾人这一社会公德,做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教育学生做一个遵守公德的文明人。

教学设计示例

认知:

1.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学习上有许多困难,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2.知道同情、尊重、帮助残疾人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情感:

1.体验残疾人的困难,同情残疾人的不幸。

2.愿意帮助残疾人。

行为:

1.遇到残疾人有困难,尽力帮助。

2.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助残活动。

3.不嘲笑、不戏弄残疾人。

教学重点:知道残疾人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能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愿意向残疾人献上自己的一片爱心。

教学难点 :残疾人的学习、生活中有困难,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他们在精神上更需要人们的同情和尊重,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

教育过程:

一、试验导入 :

1.进行小试验:

(1)老师说一句话,请同学闭着眼睛在纸上写出来。

(2)请同学用一只手系鞋带。

(3)请同学不许说话,告诉大家他想说的一句话。

2.小组交流:

通过亲身试验,请同学想象一下残疾人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3.全班交流:

4.小结:

平时我们正常人的生活,感受不到这样的痛苦和不便。而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的是看不到我们生活的美丽的世界,有的不能开口说话,还有的听不到各种美好的声音,还有的有其他方面的残疾,作为一名正常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向残疾人献爱心》。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