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渐进化

布鲁姆指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到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一堂优质的音乐教学,应当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导向,而每个教学环节的目标也应围绕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层层递近。

优质课堂教学进行的前提,就是制定出紧扣大纲、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导向性教学目标。

例如,在《动物狂欢节》的一课中,总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乐器音色、初步了解乐器与音乐要素的运用、理解刻画的个性化动物形象。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即便是那样一组鲜活的动物描绘,粗略的音乐听赏,也还是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教参中,把《动物狂欢节》的内容与其他教学内容作为一课时的内容安排,在现实音乐教学中,由于学生音乐素质和音乐积累的参差不齐,根本无法领略优秀音乐作品的精华所在,也无法完成即定的教学目标。

所以,《乌龟》和《引子与狮王进行曲》的教学中,我把这两个作品学习环节的目标、都做了相应的递进处理。《乌龟》的教学,我的教学环节目标定在回忆比较—— 速度感知——音区识辨(体格)——角色定位上。在以往,没有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的教学中,我曾经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确定音乐速度、判断动物特征、缩小判断范围,确定动物角色。

同样是层层递进,但是却常常会在动物角色讨论时,却得出啼笑皆非的答案。

于是,我改变让学生自己猜测、捕捉音乐要素(速度)特征的学习导入,在《乌龟》的教学前,我把《乌龟》片段的曲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

导课时,我没有采用《乌龟》音乐的原型,而是播放用Cool Edit Pro 2.1变速后的、《乌龟》原型舞曲速度的音乐,并带着学生用“啦啦啦”视唱曲谱,激活学生对生活中《乌龟》旋律变奏印象的回忆,(《河东狮吼》中古天乐的搞笑唱段)迅速有效地导入教学内容。 然后播放《乌龟》,让学生自己哼唱比较,前后两个片段的差异。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