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开学,我们没有正式讲课,由于这学期我们要开展单元主题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批注式阅读,我们便尝试带领学生预习课文,在语文书上做简单的批注。那天,领着孩子们预习《邓小平爷爷植树》,读完课文后,随口问了一句——“你们知道植树节是哪一天吗?”没人知道,孩子们茫然的看着我,很无语,“唉!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知道?”我不禁小声嘟哝了一句,结果说完后,居然发现孩子们都特好奇的看着我,似乎很想弄明白我刚才说了什么?我一看,就故弄玄虚的说: “植树节啊,他的来历还有个小故事呢!我悄悄的讲给你们听,不让让那些不认真的孩子听到。”然后,我压低了声音,讲了植树节是哪一天,讲了植树节的来历。声音很低,孩子们都是竖着耳朵听,讲完了,孩子长出一口气——哦,原来这样啊!我们知道了。“真的知道了?老师考考你吧!”提问了几个人,居然都记住了。意外啊,但同时,我也发现还是有几双迷茫的眼睛在四处张望,但我没有再大声的重复讲一遍,只是告诉孩子们,竖起耳朵认真听,每节课你都会有新的收获。

后来这两天,课堂上还是大嗓门开讲,只是一旦发现下面有悄悄说话的声音,或者孩子们注意力开始涣散的时候。我便刻意的压低声音,诶?好奇怪,我声音一低,孩子们就立刻很紧张,很注意的看着我,我再讲什么,都听的特别认真,生怕一不小心就错过了什么重要的、好玩的内容。但这种小声讲课不能持续时间过久,久了,孩子们仍然会游离到课堂之外——毕竟,孩子能精神高度集中的时间也就那么几分钟。

经过这几天的课上实验发现。声音大固然可以让每个孩子听到,但久了,孩子们会听觉疲劳,而且过大的讲课声音,还给了一些孩子瞒天过海,偷偷讲话的机会,适当的调节讲课音量,让讲课如同看山——高低起伏,我想,效果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