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找春天”的活动,调动各种感官观察、感受、发现春天的主要特征。

2.体会亲近大自然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欣赏力,懂得赏春活动中应有的文明行为,具有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

3.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学会相互合作。

活动成果形式

1.学生的习作、磁带、图画、标本等。

2.有关活动的照片等。

3.有关活动内容的专栏、板报等。

4.学生的经历、体验、体会等。(以录音或习作方式出现)

5.举行“颂春”联欢会,综合展示活动成果。

活动的总体实施框架

活动过程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素材确立活动主题。教师通过描述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探究春天的兴趣。学生集体讨论交流,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成活动主题。

2.学生自主组建活动小组,选择活动项目。学生分成四人小组,选出小组长。各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特点出发,分必选项目与自选项目,制定好小组活动方案。教师做好指导、协调工作,审视方案的可行性。

3.学生根据各小组活动方案展开综合实践活动,交流活动成果。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采取“半扶半放”的策略,发动家长,采用导师制,指导、督促、激励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交流、评价活动过程。

(1)聘请家长为导师,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进行一次踏青,开展拍照、放风筝等活动。

(还可借助春游或参观校园之际,指导学生寻找春天。)

(2)回校后聘请语文老师为导师,指导学生以春天为主题,进行录音或习作练习。利用晨会时间,学生上台朗诵习作,在小组内评议,并择优刊登在班级板报上(或推荐给有关刊物)。

(3)利用一节课外活动课,为全体学生播放有关春天的电教资料,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欣赏春天的美景。

(4)聘请音乐老师、家长、同伴等为导师,学唱一两首有关春天的歌。利用一节课外活动课,每小组推荐一个节目在全班进行歌咏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

(5)聘请美术老师为导师,利用一节课外活动课,用图画的形式描绘春天,可画实景,也可画想象画。图画择优布置在班级专栏中。

(6)全班举行一个“春”的组词大赛,每位学生查阅书本、工具书、网络等,各自制成卡片,看谁组得多。

(7)利用班队活动交流、展示自选项目的活动成果,如:照片、图片、朗诵等。

(8)在五一劳动节前举行“颂春”联欢会,综合展示活动成果。

4.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评价。教师提供反思问卷,由学生反思活动历程,记录活动体验与感受。评价以过程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与老师、家长和同伴激励性评价为辅。

活动总结

这次“春姑娘在哪里”的大型活动,融入了品德与生活、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中关于春天的内容,可谓是一次真正的综合实践活动,历时一个多月。通过活动,我们有以下收获与反思。

1.在活动中初步培养了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及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会在老师指导下制定活动方案,按方案有计划地活动。在小组中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2.在这个活动中,通过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发现生活的美,激发学生对春天、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了画画、唱歌、摄影、处理信息等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由于活动贴近学生生活,给了学生广阔的活动空间。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创造性思维活跃。学生作的小诗、编的歌词,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灵气。

4.活动过程中,进行多种形式的成果交流、展示,对学生给予恰当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具有成功感。

(通过活动,我们深深感到,《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许多挑战,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课程。教师要胜任这门课程,还需不断转变观念,调整自己的角色,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展开广泛的继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