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对我们留在家里的孩子这么关爱,孩子们的脸笑得像花儿一样,我们很放心。”在大连打工的江苏省泰兴市河失镇元仙村村民季林玉在电话中这样对家乡留守儿童“爱心驿站”负责人说。

2011年起,泰兴市各中小学以教师与留守儿童一对一或一对多“爱心行动”为主抓手,以校内“爱心教室”、校外“爱心驿站”为主阵地,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灵活有效的活动,实现了帮扶对象固定化、帮扶工作序列化、帮扶机制常态化,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

泰兴市黄桥小学、新街小学等学校在校内设立了“爱心教室”,购置了电脑、电视机、电话机以及大量图书和器材,把活动场所布置得温馨舒适。每天凌晨5点到晚上9点,“爱心教室”都向来校早、回家晚的孩子们开放。凌晨、中午、晚上,学校安排志愿者老师值班,辅导孩子早读、晚读、用餐、看书、做作业,并要求每名志愿者老师将每天的情况记录下来。

此外,还安排党员做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其他学生与留守儿童结成伙伴,从生活、学习、情感和经济等多方面给予他们关心照顾和帮助教育。

为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学校每周至少组织一次班级活动,全体学生踊跃参加“自理、自立、自强——争做合格小公民”主题教育,“我心中的爸爸妈妈”征文活动,“我成长、我快乐”演讲比赛,“你、我、他——大家庭”亲情聚会等活动;正常开设奥林匹克俱乐部活动,部分学生根据兴趣参加体、卫、艺等社团活动,与同龄小伙伴一起学习、游戏,既培养了个性特长,保障了身心健康,又增强了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

目前,“爱心教室”每天有超过150名的留守儿童流连其中,让他们感受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在场所、设施、人员、责任、活动 “五落实”的同时,许多学校还进一步拓展工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尽量争取家长参与到子女教育当中,从源头上破解亲情缺失带来的一些问题。

学校发出“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倡议外出家长对留守孩子做到“四个一”,即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亲情联系。学校特地设立了家长亲情电话,一方面校方所有的电话号码向学生家长公开,另一方面将各班级学生家长的联系电话装订成册,经常主动安排孩子与家长通话交流,保持一定频度的联系。既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情况,也让留守儿童经常听到家长的声音,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有效缓解了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一些负面影响,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在爱的蓝天下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