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宝宝越来越早地入了幼儿园,真正意义上老师来到他们的生活中,以后的时间里,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宝宝生活中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宝宝进入幼儿园是人生旅途上第一次受挫折的时期,这时宝宝的心理、生理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让宝宝有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家庭和幼儿园应该精诚合作,共同搭建一座金桥,让宝宝走上通往未来的路。

一、教育的一致性要求家园密切配合

以前,教育界很流行一个公式“6+1=0”,意思是宝宝6天学校生活的成绩只要在家里1天就会消失为0。尽管有些过分,但却实实在在地说明了教育机构和家庭在宝宝教育过程中的矛盾。一方面造成教育的浪费,教师必重复许多已经教过的知识,强调许多同样的要求,一方面若宝宝经常处于不一致的环境,有可能形成“两面派”的性格:宝宝在学校是勤快、懂事、独立、好强的好学生;在家里却是懒散、任性、依赖性强的小皇帝。生活能力的差距,固然可以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好转,但这种习惯倘若影响到宝宝的道德素质,会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如欺瞒老师,撒谎钻空子,周旋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等类似的现象产生,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机构和家庭之间的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不同,又没有及时地沟通交流,长此以往,宝宝生活在两种教育环境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性格特征。 尽管幼儿园没有太多的学习任务,但幼儿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常常也会出“5+2=0”的现象。这就要求幼儿园和家庭密切配合,特别是生活习惯的培养更需要家园长期合作。不然就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鼓励、引导、表扬、奖赏等各种办法试遍,宝宝终于可以自己吃饭了,但一个周末过后,宝宝又回到原来样子;或者,父母千辛万苦培养的习惯,宝宝经过幼儿园几天的时间就消失殆尽了,原因为何?可能有家长的娇惯溺爱和老师的粗心,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和父母交流得不够清楚全面。家园之间不仅要交流宝宝达到怎样的水平、在家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更要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各自的方式和技巧;不仅要求要一样的,连要求孩子的过程也应是一样的。如果宝宝生活在一致的环境中,各种习惯的培养就会相对来说容易一些。

二、宝宝自身水平要求家园加强联系

通常学龄前的儿童不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许多事情需要成人之间进行交流。父母希望能理解到宝宝的点点滴滴,作为老师也希望能掌握宝宝更多的生活资料,以便为自己的教育行为提供参考。而三四岁的宝宝根本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讲清楚,这就需要父母教师拉近彼此的距离,尽量多地交流宝宝的一些情况。

有时候宝宝对某些事物的理解可能会与事实有偏差,直接对宝宝的身心造成影响。如有些宝宝特别在意老师对自己的反映,希望老师关注自己,甚至记得老师的每一句话,倘若老师因为某些原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的话,宝宝心里就极端痛苦,认为自己不被老师喜欢、不被老师重视,连续一段时间情绪低落,或者做出不当的行为吸引教师的注意等。作为教师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但如果不幸发生了,孩子又没有直接向老师表示自己的感受的话,通过家长与教师之间深入地交谈,则有可能会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帮助宝宝渡过难关。

三、宝宝的个体差异要求家园详细交流

不管是兄弟姐妹还是孪生子,其性格在相似之外总还是存在差异,更何况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对于教师来说,每个宝宝都是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个体。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宝宝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除了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外,还要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宝宝的家人是如何评价宝宝、教育宝宝,在他们的心目中,宝宝及其他家人,也应该从老师的嘴里获取尽量多的宝宝的信息。知道宝宝不在自己身边的时候是怎样生活的,心情愉快吗?对学习感兴趣吗?能否成功地与人交往等。

传统的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交流的重要途径,但弊端显而易见;有一个或几个教师面对许多家长,一般都是老师说,家长听,真正交流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不如给每位家长提供一次机会,让他们能与教师单独交流,畅所欲言,尽量详细地了解宝宝的情况,介绍宝宝在家的一系列表现以及家庭的教育方式,探讨适合自己宝宝的教育方式。

在宝宝的教育问题上,教师和家长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矛盾,家庭和教育机构以宝宝为纽带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消除矛盾是不可能的。父母和老师应该以客观的眼光,以坦诚的态度对待矛盾,在不断遇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为宝宝的成长搭建坚固的金桥,老师和父母的双手和心血为宝宝的未来铺设一条平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