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8月30日至9月12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的讲话,指出八大召开的目的和宗旨是: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号召全党要继承优良传统,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紧接着召开的八大正式会议宣布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阶级矛盾已经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而在此之前的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这一方针由毛泽东提出,经中共中央确定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报告会,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向知识界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对这个方针作了全面的阐述。这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共产党建政以来少有的轻松活泼的气氛,按照沈志华教授在《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一书序言中所说“1956年春光洒满大地”,客观来讲,此言不虚。在中国召开八大之前,同年2月在苏联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苏共二十大,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对斯大林进行了否定,报告内容一出,震惊全球。作为苏联“老大哥”的小兄弟,斯大林时期的中国可以说对苏联唯马首是瞻,中苏两国关系实际上并不对等,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通过多种手段修补和巩固中苏关系,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对于苏共二十大否定斯大林,中国最开始的反应应该还是乐见其成,因为这有助于中国甩开包袱,思考如何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避免犯与苏联同样错误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再加上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顺利完成,毛泽东有理由对共产党在中国的执政前景感到前所未有的乐观。于是尽管赫鲁晓夫已经对“双百方针”表示反对,但从内心里轻视赫氏的毛泽东又怎会采纳他的建议。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