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材:

《神奇的克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克隆的一般知识,说明了克隆技术是造福人类的科技成果,指出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 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简练明白。全文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语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一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克隆的知识。

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和常用的说明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克隆技术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克隆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了解本文说明中心突出、科学性强、条理清楚等特点和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说教法:

文章内容浅显,脉络清楚。学生完全可以学习生字词之后,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和说明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三读法让学生了解克隆的定义,自然界的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的克隆现象及克隆的前景,接着师生互动,理解说明文的一般特点和常用的说明方法,然后交流相关信息,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诱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说学法:

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将指导学生运用“自读自悟法”和“讨论法”进行学习,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未来科学的展望和憧憬。

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各自放开声音朗读课文,并想一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这一程序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整体感知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再读课文,诱发兴趣

再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诱发学生全员参与学习,我先“同学们的声音还可以更响亮一些,谁愿意再来读第一自然段?”让举手想读的学生都站起来读。接着激励“还有谁愿意加入这支朗读大军的,就主动站起来,不想再读的就坐下去”以下几个自然段也是这样鼓励学生想读就站起来读,从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在全班学生都想读时,我不再以集体的形式进行朗读,而是以打擂台的方式“谁读的最好,谁就站在朗读的领奖台上”,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精神得到充分拓展。整个过程学生显得兴致高涨,读的流畅有情。

三、三读课文,品味神奇

1、默读课文,思考;

什么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者有什么区别?

文中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分为几大类?且分别举了哪些例子?

克隆技术的发展,将会怎样造福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2、同桌交流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在各小组间随机引导。

3、在班内集体交流,教师点拨、激励。落实教学重点。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常见到植物克隆现象。

5、交流收集信息,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除了在农业、生态环境、医学这三个领域外,克隆技术还能在哪些领域得到应用?体会克隆技术的神奇以及其广阔的前景。

四、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1、让学生总结以下自己所学到的说明文一般特点及运用到的说明方法,巩固知识。

2、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克隆的神奇之后,我将会以“假如我是克隆专家”为题,让学生去想象,畅所欲言,诱发学生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

五、布置课外作业

克隆技术作为一个涉及到人伦关系的生物科技,从它一问世起,就备受关注,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便是“人可不可以克隆”这也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表现。由此,我想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以“人可不可以克隆”为题,搜集资料来辩一辩,从而让学生利用网络、书籍更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