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一:“我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么懒了,在家什么都不做。平时吧都是我做家务,今天我生病难受,让他拖地,他却说,等你病好了再拖。简直是气死我了。”一位妈妈诉说。

例子二:“哎,犯愁,我家孩子遇到数学题就问我,我说你动动脑筋思考一下,他就说他不会做,其实不是很难的题目,就是懒得动脑筋。”

这两个例子都是家长在表达不满,或者心中的疑虑。孩子出现的问题个不同,但都是同一个实质,那就是-----懒惰。懒于做事,懒于思考。

一懒:懒于做事。

第一个例子是典型的行为上的懒惰。孩子从小就没有劳动的观念和做家务的意识,这时候家长突然让孩子去做,怎么可能呢?因为孩子从心里认为这事情不是他该做的,是大人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关系。这样的孩子一般出现在溺爱家庭中。

父母从不让孩子去做什么,很是保护孩子,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那还有机会让孩子动手?孩子的动手能力被剥夺了。孩子在2.3岁时候,是有很强的探索欲望的,什么都要尝试着去做,但是父母却剥夺孩子动手的权利。

孩子想要自己穿衣,尽管穿的很慢、动作笨拙,但是孩子是在学习啊,可是父母却不耐烦,出于习惯帮孩子穿好衣服;孩子学着样子想去洗碗,却被制止说太小,等大大再洗。妈妈总是很温柔的拒绝孩子的积极行为;

当孩子上学以后,家长就把孩子的学习放在了第一位置上,孩子如果想要帮着做点事情,总是听到妈妈说:“啥都不用你干,你把学习弄明白就行啊”。就这样生硬的把积极性打发了。事件一长,孩子就习惯大人安排好的一切。

家长也是很自然的为孩子服务。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才发现孩子爱劳动,不爱帮忙,这么懒惰!

俗话说,“懒惰娘育勤劳儿”,这句话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事情通常都是互相牵制的,家长干的太多,孩子就干得太少,家长太过于勤劳,孩子就懒惰了。家长没有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孩子还怎么去变得不懒惰?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义务,如果孩子没有这样的观念是不得不怪罪家长的。

二懒:懒于思考。

第二个例子是思维上的懒惰。这类孩子感觉思考很累。这是因为他没有良好的思考问题习惯,没有感受过思考的乐趣。家长可以可拿到这样的事情:有很强好奇心的孩子,喜欢问这问那,有的父母不是引导孩子思考:是呀,你说是为什么 呢,我们来一起想一想好吗?”而是呵斥制止:“小孩子不要问这么多,烦不烦呀。”

家长以这样做,就等于把孩子的好奇心给抹杀。而有的家长孩子一提问,就马上给答案。如果答不出,就赶紧的去找东西查阅,也不是在一步步启发孩子的思考,没有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这都是在抹杀孩子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使孩子的思维不在活跃,对世界也不再好奇和敏感。

家长需要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启发孩子,引导孩子去思考,孩子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思考,会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当孩子提问时,你应该说:你说呢,你想想看, 再想想看。如此一步步引导,而不要急于告诉现成答案。即使孩子经过思考后的回答不科学,不符合事实,那也要以赞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去欣赏孩子的思考之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