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我意识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满足孩子活动与交往的需要,使孩子在活动和交往中不断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龄前的孩子天真可爱,常常“语出惊人”,让人忍俊不禁。孩子那些给我们带来许多欢愉的“童言稚语”,也反映出了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下面就儿子成长中的几个案例对幼儿心理发展做简要分析。

从“童言稚语”看幼儿概念的掌握

案例1

“奶奶变成妈妈了”

一日,皓皓的奶奶和姑姑一起从老家来看孩子。招呼她们坐下,我就忙着给她们倒水。这时听姑姑说:“妈,把买的那些好吃的给皓皓拿出来吧。”奇怪的是,儿子这次听到“吃的”没什么反应,而是吃惊地看着姑姑和奶奶,愣了一会儿,儿子突然大笑起来:“哈哈……,姑姑喊奶奶妈妈呢,奶奶变成妈妈了,姑姑变成孩子了。”

案例2

“黑色的小白兔”

一日,回到老家,儿子看到姥爷养的兔子很高兴。他兴奋地一个一个兔窝挨着看,突然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激动地喊:“妈妈,妈妈,快来看,这有好多黑色的小白兔呢。”我一听这“黑色的小白兔”忍不住笑了:“到底是黑色的还是白色的呢?”儿子头也不回,继续看着那些可爱的兔子依然固执地答道:“黑色的小白兔呀!”“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怎么能又是黑的又是白的呢?”听我再次这么一说,孩子似乎有点明白了,用手指了指:“哦,是黑色的小兔子,那边有白色的兔子。”

分析与建议

案例1中,儿子使用了“奶奶、妈妈、孩子”等词,但并不等于他真正掌握了这些词所代表的概念本身。如在孩子脑中,“妈妈”就是和自己的妈妈年龄相仿的女性;“孩子”就是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朋友。而如今,头发已经花白的奶奶突然变成了妈妈;几乎和妈妈一样大的姑姑突然变成了孩子。这和孩子头脑里已有的概念发生了冲突,因此孩子既吃惊又费解。但这也正说明了孩子掌握的这些概念,只是对“奶奶、妈妈、孩子”等事物形象外部的、非本质特征的概括,所概括的概念内涵很不精确,而且外延也大大缩小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