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儿童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衔接

儿童在想象世界中可以享受到游戏的乐趣,但同时也应当与现实世界相对应,实现正向、积极的融合。儿童文学作品应当重视儿童的客观生活世界,根植于儿童生活的土壤,从中发现、发掘儿童特有的行为、动作、兴趣、喜好、思想和感情,既能体现游戏性,又可增强现实感,为儿童纯粹的游戏世界找到出口。

在语言研究专家周兢老师撰写的作品《啊哈!幼儿园》中,作者将这两个世界的衔接做了微妙而又自然的处理。如“你想过要这样上幼儿园吗?早晨,大吊车把你从被窝里拎起来,老虎给你穿衣服,海豚帮你洗脸!其实呢,从上幼儿园的那一天起,每天闹钟一响,我就要按时起床:妈妈帮我穿好衣服,爸爸和我一起刷牙洗脸。不过,我们都很少迟到喔!”又如,“你想过要这样上幼儿园吗?乘坐巫婆的飞行毯上幼儿园;躲在袋鼠妈妈的口袋里上幼儿园;要不然,就坐着狗熊的杂技车上幼儿园!其实呢,从上幼儿园的那一天起,我们就这样平平常常地上幼儿园——不过呢,我们都很快乐!”作者在前半段,从儿童的思维出发设置了光怪陆离的景象,让生活中的平常时刻在想象中变得熠熠生辉,使儿童在经历这些熟悉瞬间时如同游戏,更加有滋有味;而中间的一个“其实呢”,将读者的思维从难以想象的游戏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蒙太奇式地展现了现实场景中同样美好的画面。在第一与第二人称的自然转换中,将儿童的想象放出又收回,建立起了游戏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连接,使得成人得以走入儿童的游戏世界中去观感,同时又能将儿童的缥缈的想象世界找到现实的稳固依托。

但即使如此,儿童与成人世界并不是很容易能达成理解和沟通。通常情况下,由于儿童世界中浓重的游戏性和成人世界中显著的现实性以及成人的权威,两者之间会发生一定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也可见一斑。

(三)儿童游戏世界与成人现实世界的矛盾

如果一个儿童兴冲冲的告诉你,今天他在班级里看到了一头马戏团的大象,你会做何反应?报以微笑,给以赞许,或是斥责他骗人撒谎,做白日梦?对成人而言,教室的日常生活中闯进了一头大象,简直是不可思议,而一个孩子如是说,又或许有他“充分的理由”(比如班级里正在开展有关动物园大象主题的活动或者他仅仅因为看到了一只蚂蚁就由“蚂蚁和大象”这个故事产生了联想)?无论如何,对儿童而言,这是一种想象中的游戏。如果迎接他的只是成人的嘲讽和训斥,那么他将没有任何收获,反而失去了一个美伦美幻的童话王国。

美国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苏斯博士创作了大量反映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矛盾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如家喻户晓的《戴高帽子的猫》等。本文举例的是其成名作《我看见了什么》。文中一位板着脸的父亲叮嘱儿子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讲讲“路上看到了什么”,“别给我讲海外奇闻,别把小鱼说成巨鲸”。可怜的孩子在路上只看到一匹马拉着一辆车,但他在回去的路上极尽想象之能事,把一幅简单的图景在其脑海中点缀成极其绚烂的图画,变成了由一只大象两只长颈鹿拉着的豪华雪橇,还有乐队的参加和市政官员的光临。他觉得这个故事“简直伟大得很!……没人能够胜过我!”而当他终于回到家,面对父亲冷冷的面孔,他的“脸红得像个红萝卜”,他只能说“桑树街上就只有,一匹普普通通的马,拉着一辆普普通通的车”。成人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童年,也扼杀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应当成为我们严肃思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