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闪雷鸣时,父母要告诉孩子:“打雷了,要下雨了,宝宝害怕吗?让妈妈抱抱吧,不用害怕。”这样可以改变可能出现的害怕现象,一些动物,如狗、猫、蛇等都会伤人,孩子有权害怕,要允许孩子害怕,待孩子大些时,就要教育如何对待这类动物,而不至伤害自己。为了 减轻孩子惧怕医生心理,要事先告诉孩子,在医生看病时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如试体温表,看嗓子,验耳血等,告诉他打针可能会疼,但不很疼,很快就好,这样病就会好得快,就不再难受了……要用劝慰的语言,鼓励孩子勇敢,度过害怕这一关。家长应该常带孩子外出,多见生人,这是帮助孩子适应陌生人的一个好办法,尽管如此,孩子仍然怕陌生人时,可 以通过语言交流,先建立感情,再表示友好,如告诉孩子这位阿姨是妈妈的朋友,她认识宝宝,很喜欢宝宝,再通过触摸,增强好感,孩子渐渐熟悉阿姨后,就再也不陌生了。

“怕”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如果不事先害怕就将出危险,得不到安全。很多的“怕”来自大自然,如怕闪电、怕打雷的响声,怕黑暗、怕暴雨;有时“怕”是由于不懂,如孩子到医院看病,不知医生会拿什么东西插到喉咙或耳朵里,还可能打针或吃的药 太苦等;怕游泳或怕洗澡,怕陌生人;有时“怕”是害怕伤害自己,如怕狗、怕猫、怕蛇、怕虫子、怕高、怕电动玩具等。随着孩子的发育成长,孩子“害怕”说明他懂得对自己周围 环境观察和提问了:会安全吗?会伤害自己吗?于是他严于提防,保护自己。凡是孩子害怕的对象,并非一定有害,因此要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逐渐让他懂得该害怕什么,不该害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