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故事,了解内容,体会寓意。体会防微杜渐和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道理。

2、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3、通过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教学教学重难点:

学习寓言故事,了解内容,体会寓意。体会防微杜渐和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上节课我们预习了《扁鹊治病》,老师先来检查同学们读课文的情况。学生开火车读课文。

二、激发兴趣 深入研究

1、扁鹊是谁?学生交流资料。教师出示其中的重点。

2、了解了扁鹊是一位名医,在本文他给蔡桓公治病了吗?蔡桓公最后的结果怎样?面对这一情况,你有何疑问?本节课我们重点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对扁鹊有个初步的印象,了解他是一个名医。)

3、在本文,扁鹊几次见到蔡桓公?(学生交流读书的方法,找到表示时间的关键词。)

4、二者第一次见面时,扁鹊是如何说的?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蔡桓公对扁鹊的态度怎样?如何说的?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自读、指生读、分读,从而体会扁鹊的真诚和蔡桓公对扁鹊的的不信任。)

5、学生自读课文,找到在其余三次见面中,二者是如何说如何做的?用笔在文中画出描写二人动作、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找到蔡桓公病情和蔡桓公对扁鹊态度变化的词语,体会蔡桓公的想法。)

6、学生交流,指导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体会二人的心理,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7、学生通过板书,明白小病不及时治会成大病的道理。然后让学生把这个道理放到生活中,它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而引出防微杜渐、听取别人的意见的道理,让学生明白,蔡桓公就是因为没有做到防微杜渐,没有听取别人的意见,所以导致病死的下场。

8、学生解答这节课刚开始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扁鹊为什么不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为什么会死?

三、教师小结:

蔡桓公之所以病死,不是因为扁鹊医术不高,而是因为他没有做到防微杜渐,没有听取别人的意见。

四、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设计:

1、我会写:假如蔡桓公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我会讲:把《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扁鹊治病

病在皮肤 不相信

皮肉之间 很不高兴 防微杜渐

肠胃 非常不高兴听取别人的意见

骨髓 病死

《扁鹊治病》的教学反思

同课研究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对课的思考没有结束。

《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