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角活动的特点是幼儿以个别化操作的方式来进行探究、发现式的学习,而且幼儿的探究是高度个人化的,教师基本不干预幼儿的操作,甚至还允许幼儿进行超越教师设计的操作,这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是有效指导活动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就谈不上教育。”就是说教师必须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轨迹,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心倾听和观察孩子的想法、做法,真正让孩子成为区角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根据不同情况以朋友的身份适时适度地介入幼儿的活动之中,多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和支持,尊重和承认孩子,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进步,产生相应的自信心理,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使孩子在区角活动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和个性能力。

二、科学观察,注重差异,是有效指导活动的保证

在区角活动的指导中,教师要注重观察,真正从观察中获取幼儿个体与群体、环境与材料等的准确信息。教师可根据区角的特点、主题、材料的提供、参与活动孩子的状况等,运用“伞状式”、“钟摆式”、“卷地毯式”的观察流程,重点采用“扫描观察”、“定点观察”、“追踪观察”等方法,了解幼儿活动时的状况。通过对幼儿活动过程不断的有目的、有计划、有耐心的观察,教师就能发现每个孩子的发展进程与发展速度是各不相同的,就能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强项和弱项、优点和缺点,确定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而科学有效地调整各区角的材料、目标、主题、场景等,使区角活动更利于幼儿的发展。可以说,观察为教师的教育行为与方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使教师在活动的指导中能有的放矢。

三、参与活动,积极引导,是有效指导活动的方略

区角活动的参与指导是一种极富灵活性、创造性的工作。在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分析、调整和反思,给予幼儿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幼儿在区角活动中自主探索、体验、学习、创造和发展。

教师参与活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活动介入法。即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以活动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活动中的一种教育指导方法。通过与幼儿的充分互动,进一步了解幼儿对所提供的材料是否有兴趣,材料所呈现的坡度是否适合孩子的心智水平,是否需要增加或减少层次,材料的数量、大小是否合适,是否具有操作性、挑战性,从而及时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引导或提供合适的“最近发展区”材料。

材料提供法。即按照目标性、科学性、趣味性、生成性、层次性、多样性、适度性原则为幼儿提供材料、设置区域,以优化环境策略促进活动的发展。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教师与幼儿、家长共同收集各类可塑性强的材料,能使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从而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语言指导法。即教师在活动中运用“建议式”、“鼓励式”、“邀请式”、“角色式”等不同形式的语言指导幼儿活动。在区角活动中,教师要用好“三策略”,即设问引导策略、问题情景策略、运用家长资源的策略,多给孩子创设一些无形的自我体验空间,鼓励幼儿去“试一试”,使孩子在解决活动中的冲突与问题时获得一些必要的经验。

总之,在幼儿区角活动中,教师要相信幼儿是独立的、有巨大潜能的、会自己学习的、有鲜明个性的人,从而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真正成为幼儿发展的环境创设者、活动引导者、探索支持者、过程合作者、潜能发掘者,使区角活动凸显特色及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