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美情趣对幼儿个体的影响

——我与二期课改同行

在《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的课程目标将审美情趣纳入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中。这肯定了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早期人类的思维活动和行为中,科学和艺术、逻辑思维与直觉、认识与伦理都是浑然一体的,没有明显的区别。对幼小的儿童来说,在他们的心灵中,真、善、美也是自然统一的,没有分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千百次地证实:缺少了诗意的、美感的交流,孩子是不可能得到智力发展的……美和活跃的思想犹如阳光和花朵那样有机的联系着。”

然而,在课改之前,幼儿园里是把各学科看成是彼此独立的,互不相干的知识板块,分科教学使每一门学科教学深化、细化,使原本与自然贴近的儿童逐渐远离生活,学到一些甚至较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各科之间的关系,造成片面性发展。

在二期课改后,教学组织形成以主题为核心,在一个单元时间内,围绕主题设计各科教学,既保持了各科自己的特点,又互相支持,相互补充,但各科之间交叉融合,共同建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并且在教学中把情感、知识、审美融合起来,在互相碰撞、对话和交融中,生成智慧,培养出头脑融合、充满自信,具有创造性的儿童。

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可以根据二期课改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以及儿童已有的知识水平来设计教育活动。教师为主题活动创设一定的环境,提出一些儿童感兴趣的问题,使儿童产生探索的愿望。儿童主动地发现、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一种美好的、有感情的参与进行着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活动。在活动中,儿童积极地投入,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运用自己的指挥解决问题。

在教育活动进行中,教师根据儿童随时产生的新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用艺术方式组织起来,使儿童沉浸在兴奋、欢乐之中,感受到不是在上课,而是在主动的进行一种“游戏”。通过儿童的这种亲身感受和体验,儿童就形成一种敏锐的选择能力,找到“说”与“做”的最佳结合点,这种“做”是带有审美色彩的做。通过审美活动,刺激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在创造性的活动中获得新的知识、新的思想。

在二期课改理念中,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的创造,在与自然、社会共生与互生的对话中生成新事物、新经验。而审美代表着活力和生命,自然也是有生命的,二者的相互交叉、渗透、丰富了儿童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审美能力。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