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意义的寻根之旅

课程是什么?课程的原初意义是什么?台湾吴凤技术学院讲座教授、台北教育大学名誉教授欧用生先生从批判主义社会学的角度审视了课程的发展进程。欧先生认为课程是故事(Pinar,Grumet,1976),在大部分的文化中,神话、故事、梦想、想象等构成了课程的主体,成人和孩子一起畅谈过去、现在和未来,这种故事分享的课程深深地影响了每个孩子的成长。但是,随着社会的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课程逐渐由诗性的随意的故事物化为中规中矩的文本,更加重视客观理性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导致情意教育、心灵教育、审美经验、体验学习等逐渐被忽视。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失去了探究的热情,看不到丰富的、完整的、独特的儿童.忽视了科学和数学的美,使教室变成控制的环境,而不是参与式的学习场所。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认识论来认识现代化带来的各种危机,探寻课程意义的本源,探讨人类经验中隐含的、神秘的层面,关心人的独特性,关注儿童天生具有的与人类本性一致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畏惧、夸大等特质。在这种情况下,诗性智慧 (mythopoetic;poeticwisdom)的课程论述应运而生。

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强调,人类社会的起源是诗性的,是无知的、感性的、热情的,包含原始的毅力和活力,甚至还有一些野性。人类本性与儿童的自然天性相契合,它虽然存在于复杂的心灵深处,但能展现无比的力量。诗性智慧课程正是要利用儿童的这些诗性特质。

诗性智慧由故事和创造力组成,包含叙说、自传、心理分析、审美和精神等多元观点。诗性智慧课程是一种诗性的旅程,追求内省或精神的解放,而这正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所需要的道德目的,它将为我国的课程研究和幼儿园课程改革注入一股活力。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先生的演讲《幼儿园课程--为了智慧的生长》恰好与欧先生的演讲相呼应。成先生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德?雅斯贝尔斯),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怀特海)。因此,智慧的生长应该也必须成为幼儿园课程的旨归。成先生指出,我们要对现行知识本位的幼儿园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塑造幼儿园课程的智慧品性。幼儿园课程智慧的源头是"对儿童的发现",我们要承认儿童是课程永恒的主语,树立完整的儿童观。我们要让儿童自由地奔跑在课程的原野上,最大限度地让儿童自由想象与自由创造,最大限度地让儿童游玩和活动,最大限度地为儿童创设学习情境。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