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hdrome,hfrs),是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现已查明,本病由汉坦病毒(hanta virus,hv)感染引起的,世界上分布较广,发病数较多,危险性较大的一种病;尤其是我国自二十世纪70年代末以来,野鼠型和家鼠型ehf每年流行,是除了病毒性肝炎外危害性较大的一种病毒病。自70年代末分离到病原体,于是在病原、临床、治疗、预防的研究上均有突破,为了与《传染病防治法》中的病名一致,在此乃用流行性出血热。

1 、流行病学

ehf主要是由携带汉坦病毒(hv)的鼠类传播的一类自然疫源性疾病,迄今世界上发现有173种陆栖脊椎动物自然感染hv,主要的宿主动物有黑线姬鼠,黄喉姬鼠、褐家鼠、欧洲棕背鼠平 等。我国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有野栖的黑线姬鼠和以家栖为主的褐家鼠,前者主要是携带汉滩病毒的姬鼠型(也称野鼠型)ehf的传染源;后者主要是携带汉城病毒的家鼠型erf的传染源。欧洲棕背鼠平主要分布于北欧、东欧一些国家,黄喉姬鼠主要分布于巴尔干半岛,它们是这些地区引起ehf主要传染源。

ehf有三种传播方式,即:动物源性(鼠播),螨媒性和垂直传播。人类感染ehf主要是动物源性传播。人与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及其气溶胶接触,病毒污染皮肤或粘膜伤口感染;或食入被宿主动物带毒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感染;通过革螨叮咬、恙螨叮咬而感染。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和种族的人群对hv感染具有普遍的易感性,但感染病毒后仅小部分人发病,大部分人呈隐性感染状态。该病病后可获得稳固而持久的免疫,极少见到二次感染发病的报告。病后抗体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者不到1年,长者达36年以上。汉滩型比汉城型hv ig尽抗体持续的时间长,重型病例又比轻型病例长。hvig抗体于病后两天即可出现,抗体滴度两周左右达高峰,一年之内多数患者的抗体皆能维持在较高水平。hv igm抗体发病即可出现,一般约持续半年。

世界上有32个国家有ehf/hfrs发生,其中我国病例占9成,我国除青海、新疆未发现外,其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ehf病例报告。其中华东地区占全国累计发病数近5成,其次是中南地区、东北地区。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我国野鼠型ehf疫区在11月~翌年1月出现流行高峰,家鼠型 ehf疫区在3~6月出现流行高峰,两型混合型疫区,冬、春季均可出现流行高峰。

2、预防与控制

预防和控制ehf的发生,要采取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措施。实践证明,当鼠密度控制在2%以下,人群发病可完全得到控制。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疫区人人皆知出血热的症状和预防办法,重视灭鼠防鼠,抓好“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措施,以减少发病和死亡。

要搞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

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螨类叮咬。特别要注意人体尽量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在灭鼠过程中,做好野外疫源地作业及留宿中的个人防护。对病家和医院的病人,动物宿主排泄物、污染物等要及时做好消毒处理,常用消毒剂有甲酚皂溶液(来苏尔)、含氯制剂等。对高发疫区的易感人群以及其他疫区的高危人群可进行出血热灭活的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应在流行高峰季节开始前一个月内完成。目前国内研制的ehf疫苗主要有三种

(1)沙鼠肾细胞htn型(i型)疫苗,采用z10株i型病毒(浙江省分离)研制成,对i型病毒、ii型病毒攻击均有良好保护作用。

(2)地鼠肾细胞疫苗,采用l99 株ii型病毒(江西省分离)研制成,对i型病毒、ii型病毒攻击均有良好保护作用。

(3)乳鼠脑纯化疫苗,采用lr1株i型病毒(陕西省分离)研制成,对 i型病毒攻击有良好保护作用。疫苗接种方法和保存方法、有效期,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

要严格执行《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预防实验室感染。卫生防疫部门还要做好出血热疫情监测,及时掌握鼠间带毒状况与人间疫情动态。(hv)的鼠类传播的一类自然疫源性疾病,迄今世界上发现有173种陆栖脊椎动物自然感染hv,主要的宿主动物有黑线姬鼠,黄喉姬鼠、褐家鼠、欧洲棕背鼠平 等。我国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有野栖的黑线姬鼠和以家栖为主的褐家鼠,前者主要是携带汉滩病毒的姬鼠型(也称野鼠型)ehf的传染源;后者主要是携带汉城病毒的家鼠型erf的传染源。欧洲棕背鼠平主要分布于北欧、东欧一些国家,黄喉姬鼠主要分布于巴尔干半岛,它们是这些地区引起ehf主要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