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密切相关。在有效的课堂里,学生经过必要的学习活动,自己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实现三维目标。教学中,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切入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成长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

关注、有效、整合。

从现代教育思想来看,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要看教师如何“教”,也要看学生如何“学”,然后从学生“学”的这个基点上看教师如何教。本文主要是结合几个课堂案例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知识的形成是经过真正的“引导”吗?

【案例】(苏教版第8册认识毫升之后)

教师用量杯量出200毫升的水。

师:200毫升的水,你觉得多不多?

生:不多,我一次就能喝掉200毫升的水。

师:如果要你献200毫升的鲜血,你觉得多吗?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师提示:义务献血者每次献血量一般为200毫升。

生异口同声: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反思】关注学习的结果不等于关注了学习的过程。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的。学生有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学习,怎么去搜集信息,而是在揣摩老师想要的答案。“一次献200毫升的鲜血,人体会有什么反应”这一问题的答案不是自己探究得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需要任何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也不需要知道如何联系相关生活实际知识去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这一知识。然而,学生得到的也仅仅是这个单一的、孤立的知识而已。

【实践】

师:200毫升的水,你觉得多不多?

生:不多,我一次就能喝掉200毫升的水。

师:如果要你献200毫升的鲜血,你觉得多吗?人体会有什么反应?

生:太多啦!我会晕倒!

生:会死人的。

师:真实情况如何?同学们回去可以从书本和网络查找有关献血量的规定,可以向你身边的医护人员了解相关知识,也可以向你周围那些义务献血者了解他的切身体会。明天的数学课上进行交流,比一比谁收集的信息最多。

……

这个过程比原案例要显得复杂,但是,学生经历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分析信息的过程,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他能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去分析问题,创造答案。

学生的活动有效吗?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