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婴幼儿口腔健康”,许多人误认为宝宝的乳牙有点毛病没关系,换了恒牙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对婴幼儿口腔保健不够重视。据全国最新口腔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牙病发病率高达97.6%,其中龋齿发病率超过60%。

据全国最新口腔流行病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牙病发病率高达97.6%,其中上海市牙周病发病率约为80%,龋齿发病率超过60%。近10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发生的变化,食物从粗糙走向精细,糖类食物也随之增加,龋齿发病率不断上升,有的地方高达90%甚至100%。

前不久有所幼儿园评选健康宝宝,500多人参赛,最后入围的20个宝宝,别的条件都合格,只是到检查牙齿一关,竟没有一个宝宝的牙齿是完全健康的,绝大多数有龋齿!

许多人误认为龋齿是由于牙齿被“虫子”咬了而造成的,其实并非如此。糖是龋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关键是吃糖后没能及时刷牙、漱口,糖残存在牙齿上,特别是牙齿的小窝、小沟、牙缝处,细菌可以把残留的糖变成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又可以把牙齿硬组织中主要成分钙盐溶解掉,牙齿硬组织就会变软、缺损,从而形成龋洞,这就是老百姓说的“虫吃牙”。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304医院)口腔科主任张建强指出,龋齿病的发生与细菌、食物、宿主和时间四大因素有关。

细菌:细菌借助菌斑粘附于牙面,牙菌斑是细菌在牙面上产生龋齿的重要环境,这样的环境使原来的细菌就变成了致病菌,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

食物:主要是糖类食物如蔗糖、葡萄糖和精制的米面食品等。细菌能利用糖产酸而腐蚀牙体,促进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聚积,并为细菌生长、代谢提供营养。

宿主:一方面是指机体的全身状况,免疫功能强,口腔卫生好,不利于细菌生存和繁殖。另外是指牙齿的质量,包括牙齿的形态与结构。牙齿本身钙化不全,表面光洁度差,牙齿排列不整齐、拥挤、重叠等,都有利于细菌和食物的残留。

时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初期龋到形成龋洞一般需1.5~2年,龋齿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致龋细菌、适宜的环境和易感宿主同时存在,龋齿也不会一日间就发生,只有上述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形成龋齿。另外,如果在生活中能注意以下细节,对预防龋齿肯定会事半功倍。

山东省济南市口腔医院儿童齿科治疗中心主任邵林琴认为,预防婴幼儿牙齿疾病,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牛奶最好不放糖:坚持母乳喂养是很重要的,出生后3个月内,每隔3小时喂奶一次,以后每隔4小时一次。牛奶里最好不放糖,不要养成婴幼儿含奶瓶睡觉的不良习惯,避免“奶瓶龋”。

六岁做窝沟封闭:窝沟封闭是使用一种高分子材料,封闭双尖牙和磨牙咬合面的窝沟,可以防止微生物和食物残渣进入窝沟内,从而预防窝沟龋的发生。6~13岁的儿童做窝沟封闭效果最好。

多吃益齿食物:有益于牙齿的饮食可分为4大类:一是五谷杂粮和豆类,二是奶及奶制品,三是鱼、肉、蛋,四是蔬菜、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