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日趋重视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当代,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前不久对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现状作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被动接收为主,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得到发展。数学教学中,如何改变这种单一枯燥、毫无生机的教学方式?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元素,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的意义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历史上数感常被数学大师们所偏爱,特别是20世纪中叶,随着华林猜想与比贝尔巴赫猜想的证明,数感曾引起了轰动,到了1978年阿佩瑞运用极其娴熟的古典技巧证明Zeta(3)是无理数时,数感简直就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数感并不是数学家们所独有,普通人同样可以拥有。在数学教学中,面对同一个数学情境,为什么有些同学反应灵敏,思路敏捷;而有些同学却苦思冥想,姗姗作答?这就是数感在作怪。

二、什么是数感

所谓“数感”(Number sense),就是人们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通俗地说,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数感就写进了美国的数学课程标准,如今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不可缺少的课程目标之一,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立数感的重要意义

20世纪初印度的传奇人物拉马努金虽然没有受过严格的数学训练,但他那独特的数感,启发他独立发现了几千个数学公式,就连数学大师哈代都认为他的高超技巧(数感)历史上只有欧拉和雅可比才能与之相比。拉马努金的辉煌成就源于他的数感,数感是他智慧的源泉。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建立学生数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