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谦让这个谦让那个的宝贝,到了幼儿园却像突然变了个人,小气得让妈咪颜面全无。宝贝为什么这样?又该怎样让宝贝在幼儿园也跟在家一样学会谦让呢?

真正的谦让是为别人着想而放弃自己的需要,又不图别人回报的善良行为,让宝贝完全做到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宝贝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通常不能较好地觉察别人有什么需要,更没有足够的自觉性忍痛割爱、不计回报。

宝贝在家里喜欢谦让是因为他在期待着大人的嘉许或者奖励,而大人确实会给予嘉许或者奖励,可是同龄伙伴就不会有这样积极的反馈了,能听到对方说声“谢谢”就不错了。大一点儿的宝贝可能为某种交换而做到谦让,但这也是有所图的。

研究发现,宝贝要学会纯粹的谦让大约需要十几年、经历六个阶段的发展:首先是为了得到具体的奖赏而谦让;接着是为了顺从成人的意思当一个“好孩子”;后来他能够根据别人的需要而做一些谦让,但前提仍然是有一个具体的“好处”;渐渐地孩子变得更含蓄了,这个好处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一点的,例如符合某个社会规范或者社会利益;最后才形成纯粹的谦让,这是完全自发自愿的,给人带来极大的自我满足感。

让宝贝学会谦让的6个策略

1.谦让教育不必一步到位

孩子的心理发育需要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学会发自内心的谦让,即孩子必须有换位思考的能力,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理体验。可是,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满足的体验是建立在个人需要是否兑现的基础之上,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谦让教育不要一步到位,以免超越宝贝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提出过高的要求。

当然也不是说家长就无所作为了,或者认为谦让教育没有必要了。任何一个美好品德都是从小渐渐养成的,孩子一点一滴的积极体验都将促进他最终形成美德。

2.谦让之前学会分享

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家长应该先教育孩子学会分享,为培养谦让品质做铺垫,让独生子女逐渐从“吃独食”,经过“分享”心理的发育,慢慢过渡到形成“谦让”的美德。如果几个孩子都想吃大梨,不要直接给孩子灌输“哥哥(姐姐)应该让弟弟(妹妹)”之类的教条,可以让他们共享这个大梨,也会从中品尝到与人分享的快乐。有时家长要特意与孩子共享美食,避免他形成在家中独一无二的特殊意识和地位,丰富孩子心中有他人的心理体验。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