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复杂且内涵很“深”的话题。笔者试作粗浅的探讨。

日、韩棋院均具备独立的财团法人地位,财政自理,没有官方的拨款,其资金主要来自各大赛主办者的资助(棋手的对局费等)、私人的捐款(1924年日本棋院成立时,就是由当时有名的财阀大仓喜七郎先生提供全面的财政支持)、棋手奖金的提成、业余段位证书的独家发授权、各种围棋用品、纪念品的销售利润(杂志、棋书、棋盘棋子、折扇、领带夹、茶杯、音像制品等等)、棋院下属各地方支部会员的会员费、报社及电视台棋谱揭载契约金等。日、韩棋手统一由棋院管理,棋手可以终身以棋为生,生活较为稳定。

中国棋院则是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的正局级事业单位,经费由政府拨款。中国棋手除少数精英的劳资关系在棋院(即所谓国家队)外,其他棋手则是各省市体育局属下的体工大队或地方棋院的运动员,还有部分有专业段位的棋手没有运动员身份,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棋手,这也算是中国特色吧。中国棋院对地方棋手没有管辖权。棋手的职业不是终身的,因为运动队的进人名额有指标限制,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也是前一段闹出几名“不活跃”九段被调整出国家队之风波的原因。

比较一下中、日、韩三国的围棋体制,对由此产生的一些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关于棋院的经营管理问题,牵涉面很广,且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只想简单地说几句。中国棋院是国营单位,其他国营单位的弊病,棋院概不能免。举个小例子,日、韩各大棋战基本都是由报社及电视台主办的,其宣传上的优势不言而喻。棋迷可以很及时的从报纸、电视、主办者的网站上看到比赛消息及棋谱,作为后援的日、韩棋院也对比赛的主办者倾力相助,因为这和棋院的收益是息息相关的,一旦赞助商对举办比赛失去兴趣,棋院就会失去一份酬金,棋手就得不到对局费,将直接威胁棋院的生存。看看日、韩棋院的网站(尤其是韩国棋院的网站)你一定会生出许多感慨。

中国的棋赛则是由赞助商(企业)将经费拨给棋院,由围棋部操办一切,做具体工作的管理人员,充其量得点劳务费而已。在这种即无激励机制又无后顾之忧的状态下,赞助商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是个疑问。为数不少的赛事都是无声无息,连比赛的棋谱也被棋院作为“资源”雪藏起来,国内围棋网站鲜见中国棋手的对局记录,原因就在于此。棋院没有无偿将“资源”交给网站的义务,但网站是个烧钱的行当(尤其是围棋网站),自求生存已属艰难,哪来的闲钱购买“资源”呢?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你不付钱就得不到“资源”,没有“资源”就没有点击率,没有点击率就没有后续资金的投入,没有资金投入,网站除了脑死亡、安乐死别无选择(逐一点击一下国内围棋网站,就不难看出绝大多数网站都已处于脑死亡的状态),没了网站的宣传就引起棋迷的不满,棋迷的不满则导致赞助商的投资热情下降,“我投资搞个××杯赛,虽不求赚钱,但如果连最起码的广告效应都没有,我何必死乞白赖地往这里面砸银子呢!”,这也是不少国内棋赛都属短命的重要原因之一。棋赛的不断减少,必然恶化国内的围棋环境,直接影响棋手的经济收入,进而危及棋院领导的权威,这个怪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令人感到迷惑的是,棋院不愿将“资源”无偿转让尚可理解,但棋院自己也无意利用这些“资源”,这就有点那个了。国内围棋网站的出现至少有五年以上的历史,棋院在这方面的滞后及态度的暧昧让人琢磨不透。关于棋院的“资源”应该如何处置,涉及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这也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的。

下面将回到本文的重点,即棋手的管理问题。日、韩棋手选择以棋为生,是把他当作终身的职业,亦含有求道的成分,棋手的心态大多比较平和,不急于如何如何。他们认为人的一生长着呢,自始至终地专注于一件事并不容易,所以偶尔游离于棋道之外是很自然的事。一些棋手的比赛成绩时起时落,其原因既在于此。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只有在这样的体制下,才有可能出现所谓大器晚成型的棋手,以及老将重夺冠军头衔的事。例如王立诚九段(44岁)自14岁成为职业棋手后,直到 36岁时才在王座战中以三比0击败赵治勋夺得冠军,39岁时获第二届LG杯世界棋王战冠军,41岁时获日本棋圣战冠军,第二届春兰杯冠军。老树开新花的事也不鲜见,象藤泽秀行、工藤纪夫、加藤正夫都是在年近60岁时重登冠军领奖台。只要你拥有敬业精神,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

日、韩棋手没有退役之说(除非本人因健康理由提出申请),所以中国棋迷熟悉的一些老棋手,如杉内雅男九段(82岁)、岩田达明九段(77岁)、曲励起九段(78岁)、桥本昌二九段(68岁)、宫本直毅九段(68岁)、洼内秀知九段(83岁)佐藤直男九段(79岁)、杉内寿子八段(76岁)楠光子七段(64 岁)等,至今仍出现在各新闻棋战的参赛名单上,并时有爆冷之举。他们参赛的原因当然不是为了挣点零花钱。什么叫职业棋手,什么叫热爱围棋,答案是现成的。

在对围棋的定位上,中国和日、韩有明显的不同,中国将围棋视作纯粹的竞技项目,棋手的职责除了争冠军别无其它,棋手等同于运动员。既然是运动员,就要出成绩,而且要快出成绩,20岁之前打不进全国前六名,30岁之前拿不了世锦赛的奖牌,你就得考虑退役的问题了。因为你不走,后面的小队员就进不来。其实,人的成熟期各有不同,同样是很有天分的棋手,“懂事”早的,成名就早,“懂事”晚的,后来居上照样受人尊敬。所谓“懂事”就是知道用功了,这一点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后悔自己不“懂事 “了。但以国内目前的状况,没等你“懂事”你就已经退役教小孩了。象“王立诚现象”在中国几乎不可能出现。而老来夺冠更是天方夜谈。在这种体制下,棋手上大学、当干部、开公司、办网站等等就不难理解了,找后路自然是越早越好。

棋手的心态也普遍比较浮躁,有不安全感。有人会说:这就叫竞争,他可以逼着你更用功呀。错了,用功是一种内在的甚至是天生的东西,不是靠威胁、竞争、物质刺激、思想教育等等得来的。人人都知道考不上大学在当今社会意味着什么,但还是有那么多的人“甘愿”退出竞争,沉迷于不相干的闲事,就是证明。

竞技体制的另一个弊病,就是人力资源(称人才怕您撇嘴)的浪费。培养一个棋手并不容易,仅仅几年功夫就弃之不用,颇为可惜,有数字为证。中国的21名九段里除陈祖德九段外,年龄最大的邵震中九段不过44岁,但至今仍在正经下棋的到底有几个人呢?难怪有棋迷问:这么多的九段都在干什么呀?。12名八段里称得上是运动员的不超过五名,23名七段里常露面的只有7名,其他的都成了“不活跃”棋手。如果对上述现象熟视无睹的话,中国围棋恐怕连表面的繁荣也维持不了多久。照此下去,“七小龙”、“八小虎”之类的会很快溶入到“不活跃”棋手的行列当中去。不信,等着瞧好了。

除此之外,棋院在管理上还给人一种没“规矩”的感觉。举两个不少人都知道的例子。其一,前不久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的三星火灾杯决赛(曹熏铉VS王磊),临近开战,棋院外事部的负责人才发现没把比赛计时钟带到赛场,如此小儿科的错误说明什么呢?!其二,某位昔日大腕接二连三的拒绝参加比赛,称要休息休息。据我们所知,他的工资是在棋院领取的,棋院是按病假、事假或劳保发他工资吗?!现如今,恐怕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拿着工资不干事会是什么结果。棋院如此迁就,原因何在呢。

当然日、韩的围棋体制也远非十全十美。随着职业棋手的不断增加而引起的财政赤字就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这无疑是棋手终生制、生活稳定的代价。棋院的管理者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象取消大手合、重新制订升段方法等就是其迈出的第一步。

总之,不管是什么体制,不改革、不自我完善是没有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