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铸币:古代钱币是铸成一定大小形状,具有一定重量和面额价值,充当法定流通手段的金属货币,古代铸币材料以铜为主,以后相继出现金银铸币。光绪末年,开始出现机制钱币。

2、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铲状货币的总称。

3、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4、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古代时称圜钱: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两种,一般指后一种。

5、空首布:春秋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和耸肩尖足空首布。

6、平首布:战国时期铸币,包括布,异形布,主足布,尖足布,圆足布等,主要流通于三晋和燕国地区。

7、铢两货币:指中国隋以前铸行的以铢,两为重量单位,重量为钱名的货币,如半两,五铢等。

8、五分钱:西汉高后六年铸,属于半两钱的一种。

9、三分钱: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发行的货币,属半两钱的一种。

10、比轮: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大小轻重并行,大钱称“比轮”,形容其大如车轮。

11、四文:即一钱当小钱四枚用,一般指东晋时沿用孙吴旧钱中大小适合的钱。

12、小平钱:值一文的小钱,也称平钱,小钱,一般直径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13、折二钱:当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14、折三钱:当三文用的钱,一般直径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

15、大钱:大面值钱和大型钱的总称,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

16、文:钱币的基本单位名称,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17、贯:一千文称贯,又:铸钱工场穿在钱孔中的方形木条也称贯。

18、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钱者。

19、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钱者。

20、面:指钱币之正面。

21、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22、背:钱币的背面,又称幕。

23、背文:钱背文字。

24、穿:钱币中间的孔,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广穿:指钱孔较大者。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25、内郭:指钱孔四周这突出部分,又称好郭。广郭:指内部较宽者狭郭:指内部较狭者。重郭:指两重内郭。外郭:指钱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称外缘,外轮,肉郭,边郭。

26、决文:指钱身方孔之一角或数角尖出者。四决文:指钱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称四决。粟角:是一种特殊的四决文,方孔四角尖出处呈小点状。

27、四出文:指钱身方孔四角有阳文延伸至郭外,又称四出,四道。

28、宽缘:外郭较宽,又称宽轮,宽边。狭缘:外部较狭,又称狭轮,狭边。

29、额轮:指外郭外高内低,多见于王莽钱。

30、削边:指外郭向外斜削,正与额轮相反。

31、磨边钱:指磨去外郭边缘之钱。

32、肉:指钱币的内外郭之间无文字图案部分,厚者称厚肉,薄者称薄肉。

33、日:指钱背之凸起的圆圈,又称日文。

34、月:指钱面,背之凸起圆弧,又称月文,甲文,月痕,圆弧向上称仰月,向下称偃月。

35、星:指钱面,背之凸起圆点,又称星文。

36、圈星:指钱背下凹之圆圈。

37、孕星:指背的仰月上星。

38、光背:指钱背无文,又称素背,光背,素幕。

39、合背:指误用二件面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有钱文。

40、合面:指误用二件背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是钱背。

41、直读:钱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称顺读,对读。

42、旋读:钱文按上下左右次序排列,也称环读。

43、左读:指钱文由左向右读。

44、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45、离郭:指钱文远离内郭。接郭:指钱文均与内郭相连。

46、隔轮:指钱文远离外郭不相连接。

47、连轮:指钱文与外郭相连。

48、深字:指钱文特别深峻。

49、隐起文:指钱文高低粗细不一。

50、聚头:指钱文之首均对内郭,又称聚首。

51、并足:指钱文之首均对外郭。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