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是数学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拥有一个好的情境这节数学课就成功了一半。

数学课上创设的情境首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所以情境的创设不但要贴近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生活经验,更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特点,让孩子感到亲切,容易引发孩子强烈的求知欲。 比如说:在学习简单的乘除法或者是加减法时,我们可以用学生在生活中买东西的情境。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更可以用买卖东西的情境。创设故事化的情景更是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可以利用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先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4个小猴子,小猴子不高兴,于是猴王又说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40个猴子,小猴子开始有点满意了,猴王又说把800个桃子平均分给400个猴子,小猴子都高兴得跳起来。讲完这个故事让学生从里面找数学知识,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并且很容易从故事中学会商不变的规律。

其次,创设的情境要紧紧围绕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创设情境以前一定要吃透教材,深挖教材,不要为了情境而情境。情境创设不但要激发其孩子的学习兴趣,更要从学生的内心引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从而真正让孩子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朱熹观书后所得,其实校本教研也是如此。如果说校本教研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田野,那么组织者精心搭建的活动平台则是这片田野上一方方清澈如镜的水塘,而课题研究的介入则是使水塘清清如许的源头活水。

此次活动紧紧围绕省级重点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低效提问”的调查与对策研究》展开教学与研讨。参加活动的有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数学教师以及部分领导。执教了两节精彩的研究课《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和《两位数乘一位数》。课题组成员现场采用课堂观察法对两节课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和科学地统计,各位听课老师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对两节课中的教师提问类型、叫答方式和学生理答等情况作了科学的分析和深入的交流。这种“融入课堂”的诊断式研究,使得此次校本教研活动呈现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妙境界。

通过此次活动,各位一线教师认识到:由于许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类型、方式、对象等缺乏良好的设计,大大地降低了提问的有效性,特别是大量地堆积认知记忆性提问,而对推理性提问和评价性提问不够重视。课题组成员也一致认为,要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有必要在课堂提问的优化上着实下一番功夫。下一阶段的研究应积极进行归因分析和对策探寻,反思“低效”,追求“有效”,促使教师精心拟问、恰当发问、巧妙理答,从而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