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早期侵入小肠集合淋巴结区,之后小肠绒毛上皮广泛受损,然后陷窝上皮迅速增生,自陷窝向外发展,覆盖小肠腔表面病毒脱落。新增生的上皮细胞无消化吸收功能,从而大量肠液积於肠腔,而排出水样大便。

二、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物代谢障碍

肠道消化功能减低和肠蠕动亢进,营养物的消化和吸收发生障碍。

三、水和电解质紊乱

1、脱水

(1)原因:

①吐泻使液体丢失量增加。

②食物和液体入量减少。

③发热或酸中毒导致呼吸增快,水分损失增多。

④腹泻丢失钠、钾等电解质,身体保留水分的能力减低。

(2)分类:

①等渗性脱水:占40%~80%。

多见于病程较短、大便中含钠较少者,肾功能调解较好者,病程较短、营养情况正常的大肠杆菌肠炎者。

特点:细胞外液丢失,细胞内液丢失不明显。

②低渗性脱水:占20~50%。

血清钠浓度减低(低钠血症)至130mmol/L以下,大便中含钠较多。

特点:

细胞外液丢失多,一部分排出体外,一部分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内液增加。

脱水症状出现早,循环量减少快,易致循环衰竭。

③高渗性脱水:占1~12%。

血清钠浓度增高(高钠血症)至150mmol/L以上。

多见于营养状况好、发病急、发热高、病程短、大便中含钠不高,病后进食减少不多者。

特点:

细胞外液渗透压高,部分细胞内液转移至细胞外,致细胞内脱水,细胞外液减少不重。

临床脱水症状出现较晚,可因脑细胞脱水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2、酸中毒:

原因:

①腹泻丢失大量碱性溶质。

②饥饿致血糖降低,肝糖原不足,且肝功能减低,而致酮体堆积,肾脏不能及时排出。

③血液浓缩致循环减慢导致组织缺氧等,使人体分解过程增加,酸性代谢产物增多。

④中度以上脱水时,血容量减少、肾血流量不足,肾调节功能减低,远曲小管Na+与H+的交换减少,H+排出减少,体内H+增加。

3、血钙和镁的改变:

低血钙:在腹泻较久或原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者酸中毒纠正后出现

低血镁:仅在久泻、营养不良者偶见。多在低钠、低钾、低钙都纠正后出现。

4、低钾血症:

(1)原因:

腹泻水样便中含钾。

输液后血浓缩被纠正,血清钾稀释。

脱水好转后尿量增多,远曲小管钠、钾离子交换活跃,大量钾始排出。

进食少,钾入量少。

(2)细胞内钾丢失原因:

①酸中毒时细胞外液氢离子和钠离子进入细胞,换出钾离子随小便排出。

②血清钾降低时细胞内钾离子移至细胞外。

③脱水、缺氧等引起细胞障碍时,细胞膜钠泵受影响,钾向细胞内和钠向细胞外的转移都减少。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