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可以看到,孩子从2~3岁开始渐渐注意到人类性别上的差异。不过无论男孩或女孩,一般来说,幼 儿期的孩子不会对自己的性别表示出多大的关注,况且5~6岁的男孩女孩在体力上和能力上本没有很大的差别 。因而,导致男孩和女孩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周围环境、家庭媒体(书、 刊、电视等)的影响,其中又以父母的影响最为直接。这里,我们不妨就父母常见的态度与言行作一番考察。

父母观念上的性别定位

不少年轻的父母在宝宝尚未“呱呱落地”前,就有了对孩子性别的一种企盼。有的祈求生个小子,有的渴 望得个“千金”。当孩子出生后,父母又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中传递给孩子各种信息,夸大孩子性别的心理 差异与行为差异。譬如,有的妈妈对女儿的顽皮好动啧有烦言,常向人抱怨:“我们这个女儿一点也不像女孩 ,比男孩还顽皮。”同样,有的男孩子的妈妈会对自己儿子过分的蛮撞粗野欣赏有加,以为这便是男孩的样子 。这样无形之中向孩子的头脑中灌输了男孩、女孩截然不同的形象概念,从而使孩子强迫产生从心理到行为的 性别认同。

教育上的性别角色的强化

大多数的孩子,在娃娃期就会因自己是男孩或女孩而领受不同的玩具和读物等。爸爸妈妈和亲朋好友们送 给小女孩的多为洋娃娃、长毛绒小动物和小厨县,而送给小男孩的往往离不开玩具汽车、机器人和兵器。他们 不会注意不少小女孩也是喜欢汽车和机器人的。他们大概也不会将太空人的故事讲给小女孩听的,因为父母们 会很自然地想,小女孩应该肯定是喜欢听“小红帽”和“白雪公主”的。由此,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何在航模 班里少有女孩子的踪影,而舞蹈班上男孩少得可怜。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旧时代的性别歧视早已为历史所淘汰,两性平等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在我国,男女 平等的社会地位也广泛地为人们所认同(尽管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还存在着差异)。特别令人欣慰的是, 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到进入学校,都是处在无性别差异的平等教育的环境之中。面对这样的大环境,父母应该看 到,对于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她)需要的是摆脱性别差异羁绊的同等的机会。他们的性别角色是会 随身心的健康发展自然地认同和扮演的。所以,不管你的孩子是男还是女,从观念的建立到提供孩子能力发展 和学习时机,以下两个方面请父母们共同思考。

(一)在幼儿期不必强化孩子的性别角色

敞开孩子嬉戏玩耍和阅读学习的空间。孩子乐意或可以尝试的事,只要没有害处,就尽量放手让他去做, 不要以性别为由去阻碍他的探索。让孩子拥有最大的空间自由地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以此为荣。

(二)引导孩子了解男女有别与男女平等教育并不冲突

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引导孩子适当地懂得一些男女生理结构上的差异是需要的。但也应指出,父母 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起男女平等的意识,这一点至关重要,事实上,每个孩子的性别特点,兴趣爱好与能力特长 都不一样或不尽相同,这些差异并不由他们的性别所决定。如果父母及周围环境给孩子提供自由驰聘的机会和 良好的教育,那么他就会对自己有信心,能从里到外地接受整个的自己,包括性别、长相、个性、能力等等。 他就会大胆地,积极地去探索、培养他的潜能,从而走上良好的发展路程。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与激烈的竞争,将会呼唤更高层次的文明意识。所有人都需要被尊重,拥有被公平 看待的权利。他们的成就和荣誉来自于他的努力和才干,而这一切应与性别无关,让我们一起朝着这个方面努力。

 >> 3——6岁是儿童性别认同关键期

 >> “双性化教育”让孩子拥有完善的性别人格

 >> 上海开展儿童性别教育防范**

 >> 男童有性别意识后不宜与异性共浴

 >> 上海9月试推行小学生性别教育

 >> 小学男女教师性别严重失衡

 >> 中小学校教师性别生态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