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要求家长反复听写这些词语)

润  酿  黄 叶  发 息  芊芊细草

南  贮  乌 枯 竦  瑰  闲情

 纯  短  烟  透  心 春秋实

和  合  面  色  灵 主  轻飞

2、改正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字(要求家长反复听写改正后的词语)

潦亮  宛转  呈清  油蛉  抖数精神  花枝朝展    (      )

褒贬  萧涩  缭阔  梦魅  水何淡淡  晨熹柔婉    (      )

憔瘁  眩耀  班驳  相边  星瀚灿烂  佩带胸花    (      )

3、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本《哈里•波特》让他爱不释手,他经常是一个人津津乐道地读到半夜。

B、世界电影新宠章子怡德高望重,演技精湛,获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世界电影顶极大奖。

C、五岁的侄儿把自己打扮成赵本山的模样在方厅里边走动边不停地模仿着本山的台词,那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D、张乐同学十分内向,整天愁眉苦脸,老气横秋的,真希望他能返老还童。

4、下面是对三部名著的评价,这三部名著分别是什么?

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________________

2)“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不甚深,言不甚俗。”________________

5、选出对诗词理解错误的一项( )

A、《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诗人骑马游西湖。作者旨趣不在介绍一处或某一种景物,而是要从整体上着眼描绘湖上的蓬勃春意。

B、《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诗表现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C、《天净沙•秋思》结尾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D、《观沧海》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景物和自己的雄心壮志结合在一起,诗人以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阔胸襟和豪迈气概的表现。

6、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的句子是( )

渔歌远了,小船远了。_____________。只留下一片碧蓝的大海,海面上涌动着一层层洁白的浪花。

A听不见,也看不见了 B看不见,也听不见了C不能听,也不能看了 D不能看,也不能听了

7、下面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她那红润的脸蛋犹如盛开的梨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车在广交宫赫然登场。

C、阅览室里安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D、谁会喜欢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家呢?

8、综合学习活动 综合性学习让我们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能力。在本学期你已经参加的三个主题活动中,选择体会最深的一次完成下列内容。

(1)主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中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

9、古诗文默写

①《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飞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白堤一带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钱塘湖春行》中直接描写动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钱塘湖春行》描写西湖莺歌燕舞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以小鸟的活动写出早春特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点明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⑦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观沧海》中,描写大海极其动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观沧海》中表明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次北固山下》中揭示人生哲理的石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_。(12)无意苦争春,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春》

盼盼着,盼盼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10、概括第2段文字所写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1、作者描绘春草图和春花图,都运用了衬托的写法。前者用________________揭示春草勃发带来的欢乐,后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春花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2、描绘春风图时,作者调动人的各种感官,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感情。请举一例加以评析。

13、“酝酿”的比喻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卖弄”原是炫耀的意思,含贬义。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15、这段描写抓住了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16、写鸟的歌唱,流水的响声,牧童的短笛,目的在于从___________面写春风的___________,也表现了春天__________________。

17、引用____________《绝句》中的诗句,是点明春风的______________的特点;用拟人手法写春天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的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8、用“||”给本段划分层次。

19、本段写景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景物的意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意境与杜甫《春夜喜雨》中的两句诗意境相似,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牛毛”“花针”“细丝”分别突出春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成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1、“一年之际在于春”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表现了人们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结尾排比段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臂③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25、两段各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怎样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中画线句写出人们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为什么说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如何理解第二段最后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分别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第一段写济南冬天温暖用了哪几个动词,说说它们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读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冬天济南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紫丁香语文6年级上课外古诗默写

      学校______姓名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4、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8、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9、______________________,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0、____________________,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11、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12、半亩方塘一鉴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 ……………………

紫丁香语文6年级上课外古诗默写

      学校______姓名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4、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浩然《过故人庄》)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8、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9、______________________,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10、____________________,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11、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12、半亩方塘一鉴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