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一项对2180 名市民进行的调查显示,家庭教育主力军是妈妈。61%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父亲“加班应酬多,无暇顾及孩子”;44%的人将原因归咎为“回家晚或少,没时间参与互动”;39%的人觉得是“观念有问题,认为教育只是母亲的事”;37%的人直指当前不少父亲“缺乏责任感,不愿承担义务”。调查还显示,81%的受访者感觉当前社会父教缺失现象普遍。其中,24%的人觉得“非常普遍”。仅19%的人选择“不太普遍”或“不普遍”。当今社会,有很多家庭把孩子成长教育都推给了母亲或者长辈,大多家庭中的母亲也都自愿包揽了抚养教育孩子的全部或大部分。

记者也随机询问了身边几位幼儿、小学生的年轻父亲,可以说工作忙、应酬多是阻碍他们陪孩子的主要原因。在下午放学时间,记者来到住所附近的北京西师附小门口,发现来接孩子放学的大部分都是双鬓斑白的老人和一些年轻的妈妈,父亲的身影极少。“不仅放学时很难见到爸爸们,家长会也基本成了‘老人会’‘妈妈会’。”一位母亲这样对记者说。

郑州一所幼儿园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育中,妈妈的参与程度远远超过了爸爸,有近七成爸爸基本淡出幼儿教育,只有33%的爸爸经常和孩子共同阅读、讲故事。孩子病了,只有25%的爸爸会带孩子上医院,大多数时候都是妈妈带孩子去。而遇到困难时,69%的孩子会选择找妈妈,30%的孩子会找爸爸。

那么,父教缺失对孩子的成长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记者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长期得不到足够父爱和家庭不完整的孩子,在情感和智力上容易产生障碍,具体表现为行为古怪、性格乖张、任性多动、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等,心理学家把这种情况称作“缺乏父爱综合征”。上海市科学育儿基地曾对上海市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学前儿童不良行为:如攻击性、霸道、退缩等的发生与父亲的养育方式有着非常显著的关系。拒绝型的父亲(包括打骂的积极拒绝型和不理不睬的消极拒绝型)最容易引起学前儿童不良行为的发生。心理专家指出,父教缺失可能造成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由于性别榜样的缺失,男孩子可能出现对性别角色把握不足的现象。

二是可能导致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三是女孩长大可能成为“大叔控”。

所以,无论男孩、女孩,只要是父性教育缺乏的孩子会普遍自信心不足。在学校的具体表现就是体育锻炼不积极,一遇到有竞赛性质的活动,就显得胆小、畏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