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上了《火龙出水》第一教时。由于课前我反复钻研了教材,设计了一个令自己感到还算满意的教案,并认真做了课件,因而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学习时还是挺感兴趣的,课堂上时不时闪烁着思维的火花,这一点令我比较满意。但这堂课也存在的一个不小的问题,就是怎样引导学生把重点句学深学透,这个问题其实在我预设教案时就考虑过了,只是苦于没有找到好方法,因而上课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这个教学片段是这样的:

学生初读完课文,师:你能说说“火龙出水”留给你的印象吗?

生:奇异、奇特、壮观、真有气势……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再读课文,找找依据。

学生读完后,交流反馈:学生回答后出示重点句一:海水“哗 ”地沸腾起来,蓦地撕开一个巨大缺口,一条乳白色的“巨龙”从碧波中蹿出来,呼啸着带起二三十米高的水柱。

师:试着把这句话读通,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火龙撕开缺口的景象、我仿佛看到了火龙呼啸着带器二、三十米高的水柱……

师:说得真好,请再读一读,你还有什么更深刻的体会吗?

生:我体会到了火龙出水时气势磅礴。

师:你怎么体会到的?

生:我从“海面猛烈颤动了一下”,体会到火龙出水时海面震动得厉害。

师:说得真好,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我从“海水沸腾起来”体会到的;我“从撕开一个巨大缺口”体会的;我从“窜出来”、“呼啸着带起二三十米高的水柱”体会到的……

师:看来,同学们真动脑筋。除此外,还有什么体会吗?

生:我体会到了火龙出水时声音很大,从“哗”这个词体会到的。

师:好的。其他同学呢?

生:我体会到了火龙出水时速度极快,从“ 蓦地”这个词体会到的。……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得还真深刻,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指名读(两人)、齐读。

这个教学片段表面上看起来设计得挺不错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上课时学生也乐于接受,课堂上热热闹闹的,答案五彩缤纷,学生也的确动了一番脑筋了,对这段话也似乎理解了。但我总感觉不对劲儿,问题在哪儿一下子还真说不上来。上完课后,问了徐丽华老师,她解开了我心中的疑团。徐老师说:“你教学重点句时,学生都能说到点子上,但问题是没说透,也就是学生有感受了,但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却没说出来。换句话说,学生思维的过程你没引导他们展示出来。”啊!原来问题在这儿呀,我没有引导学生往深层次说,只触及了表面,这样教学的后果会导致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深刻,不透彻。现在我如果再来上这个片段,我会这样引导:

当学生说到从“从海水沸腾起来”、、“窜出来”、“呼啸着带起二三十米高的水柱”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气势磅礴”,我就这样引导: “为什么呀?你能说得具体些吗?或者是“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这么一追问,学生自然而然会说到自己的想法了。这样的话也就能真正落实字词了。

所以,上语文课时千万别忘记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把他当时怎么想的说给大家听。这真的很重要,既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又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条理性,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食用菌教学实习基地以下所有专利技术为一套光盘,全重建我们的家园教学设计 《火龙出水》教学反思 前些天,我上了《火龙出水》第一教时。由于课前我反复钻研了教材,设计了一个令自己感到还算满意的教案,并认真做了课件,因而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学习时还是挺感兴趣的,课堂上时不时闪烁着思维的火花,这一点令我比较满意。但这堂课也存在的一个不小的问题,就是怎样引导学生把重点句学深学透,这个问题其实在我预设教案时就考虑过了,只是苦于没有找到好方法,因而上课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这个教学片段是这样的: 学生初读完课文,师:你能说说“火龙出水”留给你的印象吗? 生:奇异、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