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男孩,叫彼得,不满3岁。父母带他来向心理行为治疗学家琼斯求助。彼得有一个奇怪的毛病:害怕毛茸茸的兔子。

通常,孩子们都喜欢柔软的、毛绒绒的玩具,彼得却与众不同,他对所有毛绒绒的东西都十分害怕。他怕爸爸的毛皮大衣,怕小鸟身上的羽毛,摔破腿时妈妈用棉花球给他搽洗,他也害怕。他甚至害怕穿毛衣,最害怕的是邻居家养着的小兔子。

这么多的害怕,给彼得带来诸多不快,更是给父母带来了许多烦恼。

心理学家的2个治疗方案

心理治疗师琼斯对这个男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首先设计了“榜样模仿治疗法”,直接从彼得最害怕的小兔子入手。

第一步:让彼得观看一个同龄男孩和小兔玩的情形。男孩抱着小兔亲热,一会儿与它玩耍,一会儿喂它吃东西。看上去,彼得没有特别的反感。

第二步:把小兔带到彼得的身边。彼得愣了一会儿,马上就害怕地哭了。

这个方案没有奏效。

第二天,琼斯换了一个治疗方案。

她把装在笼子里的兔子放到彼得的房间里。彼得一见到兔子就十分紧张,抱住琼斯不敢抬头,由低声的抽泣到哭喊着要离开这个房间。琼斯带他离开了房间。

为了安慰彼得,琼斯给了他一块巧克力。彼得一拿到巧克力就停止了哭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时不时露出甜甜的笑容。

趁着孩子心情愉快,琼斯又把他带进了房间。这次,她把笼子放在一个不易引起注意的角落里,让彼得坐在桌子边,桌上放着玩具和巧克力。彼得一边吃着巧克力,一边玩玩具,显得十分快乐。期间,他只是偶尔瞅了几眼远在角落里的小兔子,马上就低头专心玩玩具。就这样,彼得与小兔子相安无事地相处了一个上午。

以后,琼斯在彼得吃零食、玩玩具时,逐渐把笼子向桌子移近,并时刻小心地观察彼得的反应。看上去彼得情绪愉快,似乎不怎么在意小兔子的靠近,虽然有时会露出一丝紧张的神色,但哭喊发抖的现象不再发生。

一天, 琼斯决定把白兔从笼子里放出来。看着小白兔在自己脚下蹦蹦跳跳,彼得依旧高高兴兴地玩着桌上的玩具,没有显出害怕的样子。慢慢的,彼得不再那么害怕兔子了,当他玩玩具时,兔子跑到桌子边距离十分近的地方,彼得也不害怕了,甚至伸出手去抚摸它。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彼得渐渐变得喜欢兔子了,而且再也不害怕毛茸茸的皮毛类的东西。心理行为治疗学家琼斯以这种方法成功治愈了许多有焦虑情绪和恐惧症状的孩子。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