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从点到面的方法,让孩子进入任何一幅画的课程内容时,这个内容都可以像大树一样去生成,由一个画家进入,延伸到这个画家的同类,再延伸到同类的朋友……这样,在孩子的心中,不同的审美风格就像散落在各处的“珍珠”。我们在给孩子欣赏这些珍珠时,按照项链的形状欣赏一粒珍珠就串上一粒,欣赏完了项链也串成了。所谓的项链,在审美中就像一个系统一样。

比方我们给孩子欣赏的是后印象派画家凡•高,再由凡•高引申到他的朋友高更,由高更再引申到塞尚。当把后印象派的几个画家都过了一遍后,在孩子们的心中后印象派的画已经成为一道风景了。

为了不给孩子造成对审美的刻板印象,我们会再去找与这个流派在风格上有显著对比的流派,去进行欣赏。到孩子十几岁时,我们可以把这些流派按照美术史的线路将他们串在一起。这样,孩子们就能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去审视人类审美的发展和变化。在人格中形成真正的文化底蕴。

阿尔的太阳

后来,有一天,凡•高来到那个名叫阿尔的地方,发现那里的太阳特别的毒、特别的漂亮灿烂。凡•高故意不戴帽子,就让太阳晒,晒得他眼花缭乱。他看见树干是蓝色的,看见树叶是红色的。他想画人,但是没有钱,雇不起模特,只好对着镜子画他自己。他看着镜子里的他的脸色是红色的,就照着看见的样子画了下来,结果被别人叫做“红狗”。

现在,你们能明白凡•高为什么要把风景画成这种样子了吧?

孩子说:老师,我们明白了!

凡•高完全被阿尔的风光迷住了。凡•高是一个很善良、很乐意帮助人的人。他没有钱与朋友们分享,但他拥有这样一大片美丽的风景。他不愿一个人独享这片风景,就写了许多封信,邀请朋友们来这里画画,要他们都来参加这个风景的欢宴。

我让孩子们猜猜来了哪位画家,他们猜了半天也猜不出来。我说:来的画家名字里面也有“高”,叫高更。孩子们又哈哈大笑起来。

凡•高听说高更要来,高兴坏了。因为在所有的画家里面,凡•高最佩服的就是高更了。为了欢迎高更的到来,凡•高想把自己的破屋收拾一新。我问孩子:假如你是凡•高,又没有钱,你用什么样的办法将屋子收拾一新呢?他们说挂上满屋子画。我说没错,凡•高就是这样想的。于是,他就没日没夜地画画,因为他对自己以前的那些画不满意,他要画出让高更大吃一惊的画来。画的什么?向日葵!凡•高最喜欢向日葵了,他想着高更也会喜欢向日葵的。为了这次风景的欢宴,凡•高画了整整10幅向日葵。孩子们一听:哇……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