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一节社会活动《地震以后》。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发生8。0级强烈地震,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在全国上下引起高度重视,为此我结合当前的时事选择了这个主题活动,并借此活动让幼儿懂得一些地震前的自救知识,减少地震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各种教育媒体,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由此可见,社区及媒体中蕴涵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它的开发利用有利于拓展教育的空间,丰富教育的方法、形式和手段。因此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选择了《地震以后》这个教学活动,并设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课件,让小朋友了解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2、学习关于地震自救知识;

3、引导幼儿怎样帮助灾区人民,培养幼儿富有同情心的良好品德。

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更多的感受着来自家庭及各方面的宠爱,在大人的呵护下成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仅如此,还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关心与爱护,而不知道积极主动地用爱心去对待别人,虽然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也无时不在对孩子们进行着苦口婆心的德育教育,但是更多的是流于口头教育、书面示范,形式单调而枯燥,并不能激发幼儿内在的动力。那么怎样使我们的孩子发自内心的、真诚地学会关爱别人呢?本活动抓住当前《地震》这一时事作为教育契机,这是最新的实例、鲜活的感受。活动不仅让幼儿了解地震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学习了关于地震的自救知识,同时也震撼孩子们的心灵,涤荡他们的情感,让我们的孩子能发自内心的产生对他人的爱与同情,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

1、桌子、椅子、柜子等作为场景布置,地震来了如何自救?这些都是教室里具备的,当地震来临时自救方法掌握不妥都能让人受到灾难。

2、物质准备:汶川地震课件、地震来临前的声音、心愿树、千纸鹤若干串等等才能掀起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如果只是单单的把地震说的如何如何可怕,小朋友要如何如何去怜悯,如何发自内心去同情是没有效果的。

根据以上三个制定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首先是课件直接切入主题,让幼儿认真的去观看“汶川地震”的课件,让孩子们能静心地去感受每一个画面中的内容,因此老师一开始的导入语就把孩子们带入一个伤感的境界……。为得是震憾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感受到地震给人民带来的危害性,同时涤荡孩子们内心的情感,集中孩子们的注意视线,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观看课件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同情与怜悯,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

其次是幼儿自由讨论:当地震来临时如何自救?通过他们之间的讨论,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地震自救知识掌握多少?让孩子与孩子之间达到资源共享,虽然自救的方法不见得都是正确的,但是这种生生互动给幼儿搭建了交流的平台,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所在,所以设计中插入了语音广播,由另外一个老师扮演专家播报地震来临时的自救方法,间接地让幼儿学习了相关知识,这种恰如其分的教学形式将会在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相信孩子们不仅会听的认真还会记得更牢。

接下来是地震来了的演习活动,第一次演习让孩子们在未防备的情况下利用刚才讨论的结果,听到地震声音迅速地去寻找自救方法,从而考验孩子们的机智;第二次演习是通过专家讲完相关防震知识后又做一次演习,加深孩子们对专家所讲知识的理解。在这两个环节中因为情景不够位,不是真正的地震来临时的体验,我想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孩子把地震演习当成游戏看,表现的不会惊慌、不会失措、也许会嘻嘻哈哈甚至坐着无动于衷,不知道躲藏等等,可能让人感觉不到地震前的沉重,但是《纲要》中指出,孩子们的学习过程是在玩中学、学中玩,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把现学到的一些关于地震来了的自救方法以演习的形式进行复习、巩固,加深孩子们地震来临时的自救意识,如果孩子们在演习中能够步步掌握到位的话,这将会成为活动的亮点。

为了首尾呼应,最后是幼儿情感表露、爱的氛围感染,以“爱的奉献”这首音乐熏陶,以千纸鹤作为寄语,为地震灾区人民献上自己心中最真最诚的祈福,就这样,在歌声中、在祈祷中、在默默的祝福中结束了本次活动。

俗话说:“教学是门永远遗憾的艺术”,活动效果是否真的能达到设定中的目的?重点是否能得以突破,难点是否能得以解决?如何用自己内心教育情感带动孩子们内心的丰富的情感表露呢?活动后又会留下多少遗憾呢?下面这节〈地震以后〉将由我展示给大家,也恳诫表专家评委们提出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