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开展了“立足文本语言,追求言义兼备”的主题式教学研讨,我执教了《布衣元帅》。

首先,真诚地感谢吴斌、刘淑珍老师。他们不但认真地听了我的试教,还毫无保留地给了我很多意见和建议,促使我下决心调整思路,重新设计教学。

课题“布衣元帅”,“布衣”与“元帅”之间即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我决定从这个视觉冲突入手来导课。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元帅,学生很感兴趣。

“元帅是身穿铠甲,威风凛凛的。”

“元帅手握大刀,骑着高头大马。”

“元帅留着大胡子,腰里别着手枪!”

“前呼后拥地走进府邸,府邸的大门口还有两只石狮子。”

师:一个词——威风。请再读“元帅”一词,读出元帅的威风来!

学生的齐读煞是威风。

我又板书了“布衣”,学生谈到了“布做的衣服”,也联想到了诸葛亮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紧接着我又问:

师:布衣元帅?你有什么疑问?(学生一听,举手踊跃)

生:“布衣”和“元帅”是矛盾的,怎么可以摆在一起?

生:元帅是高官啊,怎么又成平民了?

生:为什么叫布衣元帅?

师:是啊,让我们细读课文,来解决这些疑问吧!

学生很快进入文本,“阅读期待”的形成水到渠成。

可惜的是,在后来的文本研读时,我没能更好地利用这一“冲突”,导完课就把它扔一边了,虽扔“一石”,却未能起到“激起千层浪”、“一浪推一浪直至**”的作用。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体味徐向前元帅的朴实无华这一环节,我把重点定在研读《看门老人》上,从新娘的两次“没想到”切入,引导学生揣摩,新娘想到的是什么?实际上又怎样?

学生很快在文本中找到了下列词语:

威风 车马盈门 哨兵 接见

又找到了:

小胡同 脱落了油漆 按响门铃 身着蓝布旧衣 开门 和蔼 慈祥 亲切 就像一家人一样

如“按响门铃”一处,一学生说得特别好:

“元帅府一般都有哨兵或专门看门的人,可徐帅家平时关着门,要按响门铃才知道有客人来了,开门的还是元帅自己。可见,徐帅家的生活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区别。”

但第二则故事的教学,总体显得较为凌乱,因为学生找到的词语比较多——点多了却没能串起面来,语言训练缺少主线;而且,对文本的解读多停留在词语表层意思的理解上,未能引发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

在评课时,俞虹、方永正、朱莲娟、徐俊灵、陈大年等老师也给我指出了许多不足之处,这些,正是我课堂中缺少的。非常感谢他们的直言不讳,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