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

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物体都以一定的形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弯绕是富有变化的形态:香蕉、月牙、笑脸上的弯眉和翘嘴、毛线团、大大卷、妈妈的烫发、小小的弹簧、盘山公路、石拱桥……这些都告诉我们:弯绕既是许多物体的自然形态,又凝聚着人们的刻意创造。从这个角度的选择可以让孩子们提高探索事物的兴趣,尝试观察事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发他们去想象和创造。因此我选择了《长长的面条》。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长长的面条》,感知柔软物体发生弯曲、盘绕、伸直等变化。

2、大胆想象长面条的形状变化以及形变之后的用途。

活动准备:

故事磁带,长绳子,毛线,白纸,水彩笔,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 小象的长面条

1、有一只小象想做拉拉面给朋友吃。

2、小象看到弯弯曲曲的面条。小象会觉得面条像什么?他们会怎么玩呢?

3、教师借助长绳子进行引导,并把幼儿的想象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表示出来。

4、小狐狸看到了这根长长的面条,眼睛一亮,你觉得他会怎么做呢?

5、教师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并用简笔画表现幼儿想象的场景。

(激发幼儿想象时,要注意两个要点:一是帮助幼儿理解面条细长柔软的特点;二是引导幼儿利用已有经验展开想象。)

二、 弯弯直直的长面条

1、教师带来一个故事,里面的小鸟和小狐狸也看到了小象在、的这根长面条。故事里的小鸟和小狐狸会拿面条做什么?

2、教师完整讲述,幼儿阅读故事画面。

(讲述小象拉面时,应该用肢体动作和神态表情突出表现小象的力气大,作出一根特别长的面条的情景。)

3、故事里,小鸟把长长的面条当作了什么?是怎么玩的?

4、小狐狸把 长长的面条怎么了?

5、我们小朋友也想到拿面条当绳子玩吗?

6、长长的面条一会弯弯的,一会直直的,可以有很多的变化。

三、 如果,我有长面条

1、完整倾听故事录音。如果你有一根很长很长的面条,你觉得像什么?会拿它怎么玩呢?

2、今天我们要来画一张很有趣的画。两个小朋友合作,先商量要用长长的面条做什么,然后画出来,再用毛线在画的面条上进行装饰。

3、幼儿两个人一组进行讨论。教师观察、引导,请几位幼儿表述自己的想象。幼儿大胆想象,自主作画。

活动反思:

故事《长长的面条》是来自于主题《弯弯绕绕》中的一个语言活动。这是一个充满浓郁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讲述了小象做了一根长长的面条,它要把面条送给朋友吃,随着不同角色的转换,柔软的面条发生了各种形态的变化。于是,跟随着这根面条,孩子们走进了弯绕的世界。故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充满丰富的想象,情节简单、夸张且趣味十足,语言通俗易懂,符合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认识水平,易于幼儿接受。

整个活动,通过幼儿观察、猜测、交流等形式去理解故事内容。在第一个环节中,一开始请孩子们说一说你吃过的面条是怎样的,可能孩子们都没有说到点上或者没有说到我想要的答案上,所以这个环节上浪费的时间比较多。接下来出示的第三张PPT,孩子们基本都能通过观察画面说出面条被拖在了地上,但是一开始没有孩子说出面条是因为被挂在了树枝上,都是说面条掉在了地上,然后我才顺势提问道它是怎么会掉到地上去的,这才有孩子发现面条是被挂在了树枝上。

接下来应该是整个活动中的重点和**,首先是小鸟们看到这根面条以为是绳子,就玩起了来了,接着是饥饿的小狐狸吃光了面条,然后是大家一起帮忙拔面条,但是这些精彩的地方我都是草草的过了一遍就结束了,没有让孩子感受到这根面条一会直一会弯所带来的乐趣。

最后一个是创编想象的环节,孩子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有的孩子说如果我有一根长长的面条想把它做成一个面条发夹、面条项链,面条花朵戴在衣服上等等。这毕竟是弯弯绕绕的主题,如果在最后,我还能向孩子们提问:除了长长的面条可以变弯以外,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弯弯绕绕,可能会更好,也更贴近这个主题。

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我在本次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改变了以往以传授作品为主的单向性教学模式,以故事情节为线索,尝试以开放性、假设性的提问为中介,以激发孩子们积极思维、大胆求异、自主表达为核心,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长长的面条》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长长的面条》是一个充满浓郁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讲述了小象做了一根长长的面条,它要把面条送给朋友吃,随着不同角色的转换,柔软的面条发生了各种形态的变化。于是,跟随着这根面条,孩子们走进了弯绕的世界。故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充满丰富的想象,情节简单、夸张且趣味十足,语言通俗易懂,符合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认识水平,易于幼儿接受。

(二)幼儿情况分析

从幼儿发展情况看,中班下学期的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越来越细致,探究欲望增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并愿意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 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下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语言发展现状和兴趣需要,以及本主题的总目标,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聆听故事,感知柔软物体发生的弯曲、盘绕、抻直等变化。

2、大胆想象并运用不同方式表达长面条的形状变化以及形变之后的用途。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感知柔软物体发生的弯曲、盘绕、抻直等变化。” 难点是:“大胆想想象并运用不同方式表达长面条的形状变化以及形变之后的用途。”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带领幼儿在周围的环境中寻找有弯曲形态的各种物体,并与幼儿共同查阅相关的知识(科学画册、网上),并引导孩子从造型美或使实用方面领会其变形的必要性。

2、教具准备:故事挂图、故事磁带、幼儿活动材料第三册、长绳子、毛线、白纸、水彩笔、双面胶

3、教室环境创设:

(1)布置“弯绕植物专栏”供幼儿展示记录和照片,以利于幼儿互相交流,并在“哈哈种植园”里种植一些攀缘植物。

(2)开辟“弯弯绕绕天地”引导幼儿搜集、展示各种弯绕物品。

4、心理环境准备:创设宽松、自由、温馨的学习环境,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二、说教法

1、提问法: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的、仔细的观察,是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让幼儿掌握重点的有效方法。

2、讲述法: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共识,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3、情景创设法:教师借助教具进行引导,启发幼儿大胆想象,非常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极大地调动起孩子参与活动的欲望 ,有助于突破难点。

4、讨论法:教师根据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发展水平及需要,通过不同的互动形式引导幼儿共同探讨,可以帮助幼儿得到问题的答案。

三、说学法

1、多渠道参与法:新《纲要》明确指出:应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因此在活动中,我积极引导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教学活动产生兴趣。

2、猜想法:教师提供适合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问题和教材,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猜测、想象和表达等过程,得出结论并验证结论。

3、讲述法:主要引导幼儿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恰当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提问(设疑、追问、假设等),为幼儿提供讲述的空间,启发幼儿用宏亮的声音、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并且注意为每名幼儿创设讲述的机会。

3、体验法:心理学家指出,凡是人们参加体验过的活动,学习的积极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借助长绳让幼儿尝试操作即是采用体验法,在活动中幼儿有了亲身的参与和体验,才能进行充分的语言表达,从而突破难点。

4、小组合作法:在活动中让每个幼儿都发挥自己独特的才华,鼓励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启迪、互相促进,发挥群体力量,增强幼儿的团体精神,使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共同提高。在第四环节中以两人合作的形式展开,幼儿在相互讨论、交流中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给了幼儿表达的好机会。

5、观察法:通过观察,为理解故事和表达故事内容作好了铺垫。

6、操作法:是幼儿喜欢的形式,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材料充分表现出来,既可以活动,又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

四、说活动过程

活动流程:

    导入引题,激发想象——猜想、表述和验证——再次梳理——拓展迁移——延伸。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五个大环节,重点在第二环节,难点在第四环节。在每一个环节中,我都以幼儿为主体,并尽量做到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知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使整个活动过程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在听听、看看、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活动

幼儿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导入引题。讲述故事前半部分,激发幼儿想象。

一、谈话:你吃过面条吗?面条吃起来有什么感觉?

二、先后出示挂图第一、二幅,引导幼儿观察,提问:

(一)小象在干什么?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和神态表情突出表现小象力气大,做出一根特别长的面条的情景。

(二)小象做了一碗面条,送给朋友吃,他走呀走,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暂不出示挂图,接着讲述并提问。

(一)小鸟会觉得面条像什么?它们会拿来怎么玩?教师借助长绳进行引导,并把幼儿的想象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表示出来。

(二)你们觉得小狐狸看到了面条会怎么做?教师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并用简笔画表现幼儿想象的场景。

一、观察并讲述画面内容,并模仿小象做面条的样子。

二、借助长绳的各种造型猜测并讲述小鸟会觉得面条像什么,它们会拿来怎么玩。

三、借助长绳的各种造型猜测并讲述小狐狸看到了面条会怎么做。

一、 引导幼儿回忆原有的生

活经验,引入课题。

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是为幼儿的猜想和表述进行铺垫。

三、教师作为引导者、支持者,为幼儿的想象提供辅助材料,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得出结论,并初步感知柔软的物体会发生各种形态的变化。

第二环节:讲述故事后半部分,引导幼儿进行猜想、表述和验证。

一、 先后出示挂图第三、四、五幅,依次引导幼儿根据画面内容进行观察、猜想和讲述。

二、 教师进行完整讲述。

提问:

1、小鸟把长长的面条当作了什么?是怎么玩的?

2、小狐狸把长长的面条怎么样了?

3、小结:面条一会儿弯弯的,一会儿直直的,可以有很多变化。

一、分别观察挂图第三、四、五幅,并根据画面内容进行猜想和讲述。

二、聆听老师讲述故事。

三、思考并回答问题: 小鸟和小狐狸看到面条分别是怎么玩和怎么做的。

四、感知面条发生的各种变化。

这个环节采用观察、猜想、表述在前,验证、倾听在后的教学思路和方式突出活动的教学重点:让幼儿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面条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弯曲、盘绕、抻直等变化。

第三环节:再次梳理。结合幼儿活动材料,完整倾听故事录音,进一步感知故事情境。

边听故事录音边阅读故事画面。

完整感知故事情境,理解故事内容,对前两个教学环节再一次梳理,为下一步突破难点做准备。

第四环节:拓展迁移。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提升幼儿的理解、想象、表达和创造能力。

1、提问:如果你有一根很长很长的面条,你会觉得像什么?你会拿它怎么玩?

2、今天我们要来画一张很有趣的画,两个小朋友合作,先商量要用长长的面条做什么,然后画出来,再用毛线在画的面条上进行装饰。

3、幼儿两人一组进行讨论,教师观察引导,并请几位幼儿表述自己的想象。

4、幼儿大胆想象,自主作画。

5、请幼儿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1、大胆想象并用不同方式(语言表达、绘画和装饰)表达长面条的形状变化以及形变之后的用途。

2、学习与人合作,并体验合作的快乐。

3、展示和介绍自己的作品,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引导和积累,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支持策略和平台,让幼儿主动学习,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经验,从而得到进一步提升,并突破难点:大胆想象并用不同方式表达长面条的形状变化以及形变之后的用途。

第五环节:延伸活动。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或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讨论和创造。

幼儿的创造愿望得以满足。

激发幼儿继续创造的兴趣。

五、说亮点:

1、打破了以往故事教学中“先倾听故事,再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提问”的传统模式,改为观察、猜想、表达在前,验证、倾听在后的方法,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了幼儿爱动脑的好习惯。

2、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如:讲述、合作绘画和装饰,使处在不同水平的幼儿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都有满足感和自豪感。

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拥有了广阔的联想空间,获取了新的知识经验,感知了柔软物体发生的弯曲、盘绕、抻直等变化,大胆想象并用不同方式表达长面条的形状变化以及形变之后的用途,进一步从造型美与实用性两方面理解了变形的必要性。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观念的熏陶下,我将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