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人的(包括钢琴才能在内的)音乐才能,我们不想说高于什么人,但可以肯定地说,绝不低于任何人。

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有着久远、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这好比是一片音乐的土壤。在音乐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必然具备音乐的素质。正如中国现代音乐的先 驱萧友梅先生早在1916年说过的:“中国人民是非常富于音乐性的”(见《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萧友梅音乐文集》第8页)。“富于 音乐性的人民”,接受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之一——钢琴音乐,本质上,就不会发生障碍。这已从事实上得到证明。

当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院”刚成立时,钢琴稍大规模地传入中国才不过二、三十年。1929年,俄罗斯著名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钢琴教授鲍利斯·查哈罗夫 游历上海。当萧友梅邀请他到“上海国立音乐院”任教时,开始他不同意,他表示,在这里“有什么可教的昵?”经萧友梅再三挽留,才同意试试看。这一试,他立 即被“非常富于音乐性”的中国学生所吸引,不仅留下来正式任教,而且直到在中国去世。

从国际比赛获奖的情况中,也可以从一个角度说明中国人的钢琴才能。

第一位在国际比赛中得奖的中国钢琴家是周广仁,1951年获柏林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钢琴比赛三等奖。

第一位在重大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的是傅聪,1955年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及《玛祖卡》优秀演奏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傅聪的《玛祖卡》奖,以及后来刘诗昆获得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的《匈牙利狂想曲》特别奖(1956)。肖邦的《玛祖卡》与李斯特的《匈牙利 狂想曲》,被公认为是最富于波兰与匈牙利民族特性的钢琴曲,以致于都以为只有他们本民族的钢琴家才能演奏得风格地道纯正。不料,不仅不是本民族的,而且还 是非欧洲的两位中国青年夺取了桂冠。

自那以后,除去“文革”时期不去参赛以外,中国钢琴家获得各式各样的国际比赛奖,再也不是新鲜事了。据粗略统计,自1951年一1991年的四十年间,中 国钢琴家获得的各种国际比赛奖,已在四十人次以上。其中,早在五、六十年代已经获奖的,除去上面提到的三位以外,还有顾圣婴、殷承宗、李名强、洪腾、鲍惠 荞、李其芳等等。“文革”后则有李坚、孔祥东、许斐平、杜宁武等等。

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钢琴教授丁善德、朱工一、周广仁、吴乐懿等等,还不断应邀担任国际比赛的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