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会有害怕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是否一定会衍伸出更强烈的恐惧或是焦虑呢?并不见得,如果在害怕的当下,孩子能够懂得自我安抚,或是得到爸爸妈妈的安慰和适当协助,这种害怕的感觉是会过去的。

  对于不善于表达的幼儿来说,开口说出心中的怕或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爸爸妈妈可以从哪些地方瞧出端倪呢?

  孩子心中的畏惧不论多么微小,都是有迹可循的,爸爸妈妈若能及早发觉,就能第一时间寻求解决之道,避免情况恶化。害怕时,孩子会有哪些行为出现?王加恩心理师和小编一同整理出几个幼儿常见的反应,提供爸爸妈妈作为参考!

  特别是对很小的孩子来说,其害怕的反应最常表现在饮食、睡眠情况的变化上,如食欲不振、失眠,甚至是尿床。

  躲避是孩子害怕时最直接的反应,孩子碰到害怕的人、事、物时,可能会马上躲起来、脸上露出害怕的表情,或肢体有闪避的动作。

  当孩子面对躲避不了的情况,又无法用语言来说明心中的害怕时,就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表达。

  反应强度较低的孩子,害怕时可能出现一些不易察觉的小动作,如咬手指甲、不停眨眼、坐立不安、手掌紧握、绞手、紧抓着某个人或某样东西、全身僵

  当孩子不能对外宣泄自己的感觉时,负面情绪就会渐渐沉淀为心理上的问题,可能出现一些退化的行为,如突然又开始尿床、吃奶嘴、吵着要人抱或要妈咪陪他睡觉,好像回到小BABY的身分一样。

  平常乖巧的孩子如果突然变得不听话、无理取闹,甚至有攻击或破坏的行为出现,亦有可能是心里感到害怕的一种讯号。

  当爸爸妈妈发现家中宝贝正为了某件事情而感到害怕、焦虑时,该如何处理才能帮助孩子克服畏惧,变得更勇敢?

  让害怕、喜欢的事物一起出现

  根据古典制约法则,倘若每次看见狗狗,孩子就想起狗狗咬人的痛而跑掉,爸爸妈妈就应该设法打破这样的制约反应,也就是让狗狗的出现同时伴随一件愉快的事情发生。

  举例来说,在狗狗出现时,妈咪可以用很开心的语气对孩子说:「好可爱的狗狗喔!我们去买冰淇淋和狗狗一起吃好不好?」,进而重新制约孩子对狗狗的反应,让孩子看见狗狗就想起愉快的经验。

  循序渐进的亲近害怕事物

  有系统的逐渐递减孩子对事物的恐惧,最后达到完全不怕的程度,例如:孩子原本很怕蛇,害怕到不敢睡觉,甚至做恶梦惊醒,爸爸妈妈可以先提供小张的、卡通化的可爱蛇贴纸给孩子玩,并且以蛇为主角为孩子说一些有趣的故事,等孩子接受了,再提供大张一点的贴纸,然后是蛇的图片、照片、影片,最后带孩子到动物园看真实的蛇,这就是所谓的系统减敏感法。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