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神甫第一次发现大熊猫是在这年的3月11日。他在这天的日记中写道:“从远处归来的途中,一位姓李的人邀请我们去他家作客。他是这个山沟中主要的土地所有者。他用茶和肉来款待我们。在这个异教徒的家里,看到了一张从来没见过的黑白兽皮,个体相当大,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动物。我的猎人告诉我,我们也会得到这种动物,明天一早就去猎取。我听了非常高兴,心想找到这种动物,一定是科学上的一个重大发现。”

3月23日写道:“我的信基督的猎人外出两天后,今天回来了。他们带来了一只幼体白熊(即大熊猫)。原来是一只活的,遗憾的是他们为了便于携带,就把它弄死了。”大卫神甫自认为是圣·弗朗西斯的信徒,为这次不必要的杀生而叹息。然而不管是死是活,作为一个博物学家能够获得这样珍贵的标本,他感到极大的高兴。他继续写道:“他们以十分高昂的索价,把这只白熊幼体卖给了我。它的毛皮和我在李家看到的那只成体相同,除四肢、耳朵和眼圈是黑色以外,其余部分都呈白色。因此这一定是熊类中的一个新种。它之所以奇特,不仅在其毛色,而且还在它的掌下有许多毛等等。”

4月1日又写道:“他们又给我带回一只白熊,并告诉我是一只完全成年的个体。它的毛色同我已经得到的那只幼体完全相同,只是黑色不那么纯,白色部分也比较脏污。这种动物的头很大,吻短圆,不像熊嘴那么尖长。”

大卫神甫确信这是熊类中的一个新种,立即将他的发现告诉了巴黎的朋友们。他在给爱德华兹(alphonse milne-edwards)教授(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的儿子,后来继承了父亲的职位)的信中说,他正把一批标本送回法国,考虑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到达,要求立即发表他对黑白熊(ursuselanolencus a.d.)这是他当时给这种动物定的名字)的描述。这篇报道还确实发表在当年的博物馆新闻简报上,其内容如下:“黑白熊。据我的猎人说,其体型大。耳短,尾很短。毛较短,四足下有许多毛。颜色:白色,耳朵、眼圈、尾尖和四肢呈黑褐色,前肢黑色部分向肩胛延伸,在背脊上汇合成带状。我刚获得一只幼体,并见过成体的皮,毛色均相同,颜色分布也一致。我从未见过这种动物。就我所知,在欧洲博物馆里它显然算是最漂亮的动物了。这可不可能是科学上的一个新种呢?在过去的二十天里,我雇佣了20个猎人来猎捕这种奇特的熊的成体。”后面又加上了一段简短的附言:“4月1日我刚好又获得了一只雌性成年体黑白熊。毛色略带黄色,黑色部分比幼体标本更浓、更亮。”

当大卫神甫的标本到达巴黎以后,爱德华兹自然对这种奇特的中国熊特别注意,但在他仔细研究了这种动物的皮和骨胳以后,发现他的朋友大卫搞错了,尽管任何一位博物学家都很容易会认为这是一种熊。他在1870年发表的题为《论西藏东部的几种哺乳动物》的文章中写道:“就其外貌而言,它的确与熊很相似,但其骨胳特征和牙齿系统的区别十分明显,而与小熊猫和浣熊相近。这一定是一种新属,我已经将它命名为 ailuropoda”。

大卫神甫非常后悔自己没有看出这一点,虽然他是首先发现并在短期内获得了“黑白熊”和小熊猫的标本,并且注意到它们的头和足有相似之处。而他的朋友“灵机”一动,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它们在遗传上的联系。这位谦逊的传教士以高雅的姿态接受了这个观点。所以今天大熊猫的学名仍称ailuropodamelanoluca。不过大熊猫的分类地位,到底属于熊科?浣熊科?还是另立一个大熊猫科?这个问题议论了一百二十多年,至今没有定论。

不久大卫神甫又给巴黎寄去一篇报道,并于翌年发表。其中包括野外大熊猫生活习性的最早描述,至今仍然值得一读:“当地猎人称之为白熊的这种动物,栖息在和黑熊相同的森林里,不过数量稀少得多,分布地理也要高一些。大熊猫似乎以植物为食,但有机会吃到肉食的时候,也绝不会拒绝。我甚至认为在冬季里肉食是它的主食。它没有冬眠的习惯。”奇怪的是在大卫神甫的记录中,从来没有说过大熊猫主要食竹子。可见大卫神甫对大熊猫的了解主要来自猎人,而猎人对大熊猫吃什么并不十分关注。至于大熊猫冬天主要是肉食的说法,后来人多指责为言过其实。不过大熊猫爱吃肉,确是事实。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