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能当劳动模范吗》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力求通过角色转换,让孩子感受做事情时要认真负责,教育学生初步懂得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以貌取人。

一、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猫头鹰能不能劳动模范?

在本节课的学习伊始,我就让学生带着“猫头鹰能不能当劳动模范”这个问题来学习。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乌鸦和麻雀的调查结果,特别是对于麻雀的调查,学生的确是认为猫头鹰长的又凶又丑,而且叫声也十分难听。在学生都认为是这样的时候,我适时的向学生出示了猫头鹰的一些资料,通过录像以及听录音,有的学生认为麻雀说的不是全对,因为猫头鹰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他能够帮助我们保护庄稼,这时的资料出示我觉得十分有意义,他不仅能帮助老师解决课堂上用空洞的说来解释的老套,而且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这可谓是一箭双雕。这样大家都认识到不能以貌取人,要全面来认识一个人或者是动物。

二、适时的进行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在讲这篇课文之前,我曾听过本区的一节阅读指导示范课。在听那位老师的课时我认识到低年级阅读不应重点放在理解课本上,而应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读来体会。在有了这个想法后,我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理解放在了有语气的读出来这个环节上。在课文中我把重点的段落中的重点句子打在屏幕上,然后采用把重点词语变红的方式让学生读出语气,即使学生有没有读到的情况,我就采用范读的方式带着学生读,在读中感受到猫头鹰得“懒”。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读的到位了,而且也增加了对文本的了解,真可谓是一箭双雕。在学生读的非常好的时候又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来当一当小乌鸦、小麻雀向凤凰大王汇报。对于角色转换的朗读,学生的兴趣别提有多高了,都愿意来读一读。我想这样的情景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也希望这样的教学情景在我们的课堂上多出现。

三、通过句式转换,理解反问句。

在本课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反问句,学生对于反问句的理解参差不齐。于是在教学中我把课文中的反问句拿出来让学生通过读进行感悟,然后采用换说法的方式理解反问句的含义,最后再指导反问句的读法。通过本节课中几个反问句的指导,学生对于反问句的句式有了初步感知,能够较好读出反问句的语气。

四、与其他学科的整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讨论猫头鹰能不能当劳动模范时,学生只看到了文本上给出的信息,而没有进行深入思考,这时老师出示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文本,而此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机,我通过让学生看录像,听录音的方式教育学生要全面的去看一个人,更不能只看到一个人的外貌就说这个人好或不好。这样不单纯的思想教育,学生会记忆的更加深刻。

五、本节课中的不足。

虽然今天的教学获得了听课老师的认可,但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让学生在看完录像、听完录音的第二次汇报时还应给学生更充裕的时间进行语言准备,汇报时还应让孩子多说一说,进而体会猫头鹰是田园卫士、捕鼠能手,是可以当劳动模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