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准备:

不同形状的弯管,大小螺帽、线、打气筒、铅笔、手电筒、沙、水、视频展示仪、幼儿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师(出示弯管):小朋友在哪里见过弯管?

幼:厕所里、工厂里、厨房的煤气管道……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东西,有大小螺帽、线、打气筒、铅笔等,请你猜猜这些东西哪些能穿越弯管?

(孩子的科学探究从身边事物开始,有益于孩子真正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孩子们会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弯管这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产生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想看看它到底能做什么。)

二、预测并记录

1、参加实验的有20名幼儿,每人都根据教师提出的课题作出了预测。

2、教师与幼儿一起统计预测的结果:有8名幼儿认为手电筒的光能穿越弯管,有5名幼儿认为铅笔能穿越弯管。

3、统计结束后,教师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并提醒一边做实验,一边做记录。

(幼儿运用已有的的经验进行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条件。我支持和鼓励他们尝试,让他们从事实中得到反馈。幼儿在探究之后,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记录表和笔的投放沟通孩子们表达的渠道。他们将看到的现象经过思考记录下来,从而也形成了想法。)

三、验证并记录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了解幼儿的实验过程及问题,提醒幼儿记录自己的实验过程。

本过程中每个幼儿都积极投入了实验,有16名幼儿做完了全部的实验,并能一边做实验一边记录。

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是:有的弯管弧度太大,幼儿无法顺利进行观察;有的不会用打气筒,但后来在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了。

(新《纲要》的科学领域目标还提出“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孩子们通过操作材料,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形成了许多刺激和初步的经验。但这些还只是比较笼统和较模糊的东西,只有通过对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讨论,才能形成较清晰的事物特征和关系。这里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幼儿的记录方式是否需要经过讨论统一起来?但是我想可以再等待一段时间,让孩子们自己经过交流之后,感受到有必要统一记录符号时再进行。)

四、探讨问题。

1、教师与幼儿一起探讨、交流实验结果。

幼儿的实验结果比较集中:小螺帽、沙、水、手电筒发出的光和打气筒里打出来的气能穿越弯管;一致认为铅笔不能穿越弯管。引起争议的是线,有4人认为不能穿越弯管。在交流过程中,实验成功的毕晨演示出自己的办法:将线揉成小小的一团穿过弯管;康康也演示了自己的办法:将线系在螺帽上穿越弯管。大家再次尝试,实验结果一致,认为线能穿越弯管。

(同伴间经验的分享是知识获取最有效的的途径之一。在讨论中,我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引导幼儿关注到一致和不一致的观点,引起幼儿的深入思考和概括,有助于归纳概括出新的初步一致认识。)

2、引导幼儿发现:什么东西能穿越弯管,什么东西不能穿越弯管?

幼:小螺帽、线、打气筒的气、沙、水可以穿越弯管;大螺帽、铅笔、手电筒的光不能穿越弯

管。

3、师幼共同探讨问题:

师:为什么小螺帽、线、打气筒的气、沙、水可以穿越弯管?

幼:小螺帽很小,可以在弯管里滚来滚去。

幼:线很软,小螺帽带着它拐弯。

幼:空气可以顺着管子的形状跑。

师:为什么大螺帽、铅笔、手电筒却不能够穿越?

幼:大螺帽比管口大,根本进不去啊。

幼:铅笔和光都是直的,不能拐弯。

(在幼儿观点和意见的基础上,基本采用幼儿的原话进行概括,老师不附加任何幼儿没有经验和不能理解的概念。)

五、教师、幼儿提出疑问,引发下次实验兴趣。

有幼儿提出:既然水,沙可以穿越弯管,可为什么我家的下水道老是堵呢?为什么短铅笔可以通过粗的弯管呢?

(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肯定、鼓励,给予支持。“兴趣→探究→交流→新的兴趣→再次探究……” 如此循环递进,孩子们将永远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获得终身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

活动反思:

一、材料的投放

有人说:幼儿的科学是行动中的科学。在幼儿的眼中,科学就是自己拆开家里的闹钟和电动玩具的过程,是自己对着脸盆中的水痴痴地观察和水对话的过程。幼儿的科学教育应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而不是把成人世界中固定的、充满理性的知识塞给幼儿;幼儿的科学探索行为的产生是情境性的,因而需要成人提供丰富的材料,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来引发幼儿的科学探索。《纲要》中也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为科学活动准备足够的材料,才能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

二、教师的引导策略

首先我根据《纲要》的要求,将自己定位为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活动,并经常鼓励和赞赏幼儿,从而使幼儿激发出更大的探索热情。其次,在引导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我拼弃了以往传授式的科学教育模式,只是列出相应的事实,提出问题,引发孩子亲自动手动脑实验研究。当幼儿产生并表达某种观点时,我不是简单地告诉他对错,而是让幼儿通过主动探索,让自然结果和客观事实来挑战孩子的认识,从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规则。这种 “发现学习”的方法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潜力,树立自信心,增强独立性,使幼儿能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关于讨论的思考

在这个案例中,我发现讨论活动是比较难组织的一环。幼儿在探究之后,都会有一种表达的欲望,我就给孩子们提供记录的工具和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通过交流梳理头脑中的信息,明晰所发现的事物特征和关系,以及自己的探究过程。在讨论活动中,

我观察到

1、表达的孩子只关注老师有没有在听,而不与其他幼儿进行交流,声音也较轻。我就提醒幼儿大声说给同伴听,并帮助幼儿收集讨论时所需要的资料,使自己在讨论时有话题和别人交流,做到有备而谈。2、孩子往往关心自己的记录表而不关注别人的记录表,也不注意听同伴在说什么,由此也阻碍了交流与沟通。我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教育策略,如引导幼儿将不同的记录方式统一起来,这样更便于阐述观点,也使倾听者容易理解;及时展示观察记录,不仅让教师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还让幼儿相互了解彼此的发现。